当年跟随18军进藏的英雄女兵们从川藏、青藏线上徒步行军4000多里,和男兵们一样背负着沉重的行囊,在缺氧、断粮、无路等恶劣的高原条件下完成了人类行军史上的大穿越,可以说是中国女性柔美与坚强的终结体现,是一种向生命极限和恶劣自然环境挑战的绝版注解,创造了世界行军史上的奇迹。
于俊娥
这个人叫于俊娥。一个典型的山东“女大汉”。
从成都回来的日子里,我的脑子里时常浮现出老人的身影。她那被砸成重伤的胳膊总是在不停地颤抖,她双手抖动捧着一块西瓜送到我跟前,这情景让我永远无法忘却。
于俊娥,1948年从山东沂蒙老区的沂水县入伍,在淮海战役中,她是后方医院的卫生员,专门为伤员洗伤口,由于天生身高力大,两名护士抬不动的伤员,她一人就轻而易举地背起、抱起。当时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对前方受伤下来的战友不嫌脏、不怕累,一天下来为无数伤病员擦洗伤口和身子。渡江后她来到二野后勤卫生科,后几经调动转入二野后方支援司令部雅安办事处。第18军在岗托建立兵站时,于俊娥随同进入,为进藏部队运送粮食被装。这个女兵大力士在进藏部队有着许多让人感叹的故事。曾荣立过二等功。
行军中为了帮助战友,她一人身上背过上百斤的重量。在队伍中,她挺拔的身姿,爽朗的性格,没有一个人在体能上把她视为女性。一次后方汽车营在抢运行军物资中,于俊娥与几个男兵较起劲来,进行扛米比赛,开始是每人两袋大米,每袋50斤共100斤重,从仓库里扛到外面的汽车上,大约三百米距离,一口气扛着跑过去。几个回合下来,她与几名对手不相上下。这时,她要在库边上米的搬运工在自己背上再加上一袋,这样她的肩背上扛起三袋150斤重量,几名男兵怎么能甘落下风,也要求扛三袋,她连走带跑,几个来回下来,将几个男对手拖得东倒西歪,个个自愧不如。在场的人们无不佩服这个山东女大力士。这一回,她扎扎实实地为女人长了一口气。
1951年10月初的一天。兵站几十人都在仓库里忙着翻粮,于俊娥和往常一样,总是钻到最里面翻着最下层的米面。忽然从江边方向传来了呼喊声:仓库倒啦!仓库倒啦!只见仓库向江边方向慢慢地倒去,里面的人纷纷向外跑,喀嚓一声巨响,整个大仓库房全部扑倒。一根粗木棍连同树枝泥土砸在她的身上。当人们把她扒出来时,她的脸血肉模糊,已经昏迷过去。曾在淮海战役中抢救清洗过无数伤员的女战士,这回终于轮到别人抢救她了。把她抬出来清洗时,发现她的右边嘴下腭砸出一道足有二寸长的口子,右小臂被砸裂了五寸长,脚上裤子砸坏,鞋子没了,衣裤上满是鲜血,她的心脏微弱地跳动。
于俊娥当时已经怀孕近四个月,后来发现最为严重的是她被砸伤了骨盆,掀开衣服一看,整个后腰下的颜色像冻坏的紫茄子。过了一会儿,她醒来了,身体无法动弹,只能躺在那儿凭鲜血从嘴角和胳膊上流出。兵站没有止痛药,没有缝合和检查的医疗设备。去甘孜没有公路,要翻大雪山数座,抬着她要走十几天。丈夫在外线兵站数日未回。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干着急。
然而,于俊娥就是这样躺在床上挺了过来,第二年春天,居然生下了儿子 “小岗托”,创造了一个高原的生命奇迹。后来西南军区一位记者听说了这件事,采写了一篇关于于俊娥与“小岗托”的通讯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上,成为部队指战员争着传阅的故事。
1959年,经西藏军区门诊部拍片检查,她的骨盆骨折后畸形愈合,左腿动脉畸形等伤残情况,被评为二等乙级残废。
于俊娥讲述当年受伤时情景那天,我见到于俊娥老人时,老人由于骨盆和左腿麻木,行动十分困难,右小臂因为麻木,手总在不能自持地抖动,吃饭拿不住筷子。在交谈中老人却显得十分地开朗乐观,声音也很洪亮。她说不知为什么后来自己二等乙的残废军人证,到了地方后被降了一格,变成了三等甲。她说好像是地方上同志看到她精神状态挺好的,头脑很清楚,说话也挺好,就给降了一级。我问老人为什么不去找找,她说自己行动不便,老头子又是个老实人不愿意去找。
她感叹道,组织上已经给了她不少荣誉,好歹保住了一条命,后来还生了几个孩子,虽然受了不少罪,可比起那些在进藏路上牺牲的同志,比起那些修路掉进江里牺牲的战士,她没有什么想不通的。
原标题:十八军故事:一个女兵大力士的情怀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