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93年,卫东(右前一)参加西藏歌舞瑞士表演团。
卫东,植根于雪域高原的灵动舞者,现任拉萨市文工团团长。作为西藏优秀青年编导,卫东多次担任西藏大中型文艺晚会导演及编舞。连续3年任西藏电视台藏历新年晚会舞蹈总监,其舞蹈代表作有独舞《天鼓》、集体舞《飞弦踏春》等。
“你好,我是卫东。”
43岁的卫东,声音像砂纸轻轻磨过墙面一样,声线里有一种自然的低音号角之美,匿着他32年来对舞蹈艺术的执着追求。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32年来,卫东用一股对舞蹈艺术的激情,以及耐心、恒心和毅力,将西藏文化用“歌、舞、乐”的形式不断向世人输出西藏文化。其中,不仅是他的独舞《天鼓》成为西藏舞蹈艺术的代表作品,集体舞蹈表演更是沁人心脾。
2007年,卫东作为舞蹈编导,将西藏日喀则拉孜县土生土长的72名农牧民带上央视的春晚,用西藏最原生态、最草根的歌舞“堆谐”作品——《飞弦踏春》,把春晚的地板跺得“砰、砰”直响。气势磅礴的民间舞蹈,深刻震撼于这群来自雪域的农牧民脸上,让观众血气翻涌想纵身其中弹着六弦琴一起旋转飞扬,人们看得热血沸腾,对西藏向往不已。
大型原生态歌舞《幸福在路上》,作为文化部制定的向2008年奥运会献礼的唯一一台西藏舞台艺术精品,以浓厚的藏民族特色让世人耳目一新。
2009年,作为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献礼演出,卫东将西藏“草原文化、江河文化、森林文化”以音乐、舞蹈、服饰表演等元素,巧妙地融合成《魅力西藏》,辅以多媒体影像、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运用西藏“朗玛”、“卡尔”、“堆谐”、“果谐”、“弦子”、“热巴”等代表性的歌舞元素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器乐演奏等艺术形式,展现了西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成为无法复制的经典歌舞。并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歌舞类金奖第一,卫东本人获得最佳导演奖等奖项。
……
一部部传世之作,一幕幕动人演出,卫东不仅舞出自己的艺术人生,也舞出了高原人的幸福人生,更向世人展现出西藏文化的曼妙之处。
图为1994年,卫东(右一)参加大型歌舞表演—《大雁颂》。
兴趣,带他走向艺术人生
“西藏是歌舞的海洋,凡事会走路的孩子就一定会跳舞,会说话的孩子就一定会唱歌。”
卫东,门巴族,出生在人杰地灵的山南地区。在山南地区措那县上小学的他,已经属于学校“文艺圈”的佼佼者,每次代表学校参加演出的团队里,都少不了他的影子。
1980年,西藏成立了艺术学校。“作为人口较少民族和热爱舞蹈的孩子,我被推荐到艺术学校学习舞蹈专业。”对于年纪尚小的他,当时没有做任何的犹豫,“记得很清楚,我并没有花很长的时间去考虑要不要进艺术学校学习,在现场我就给了十分肯定的回复。”问他为什么,他的答复也十分爽快,“因为我从内心就热爱舞蹈。”
进入艺术学校,是卫东第一次接触专业性较强的舞蹈训练,对舞蹈有着执著心态的卫东来说,是不会放弃学习的机会。
1983年,卫东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学习了近六年的舞蹈表演专业。1992年毕业时,他是西藏第一个学舞蹈的男大学生。
“舞蹈演员是吃青春饭的,对于舞蹈演员这个群体是特别残酷的现实。”在跳了五年的舞蹈后,他明显感觉到身体有些微小的变化。“经过学习,我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在不断上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对舞蹈艺术情感的肢体表达能力却逐渐呈下降趋势。身体的软开度和灵敏性已经不再听我的使唤了。”
面临舞蹈演员这一残酷的选择,是放弃还是坚持?钟爱舞蹈的卫东在一番思考过后,选择了绝不离开舞台。“如果说舞蹈是我的兴趣,舞台就是我的人生。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有始有终,用一辈子去做好一件事情。”
1997年,卫东开始转入舞蹈编导行业继续深造。2009年,他前往上海戏剧学院中国高级导演研修班学习。“兴趣,带我走向艺术人生;学习,就是我成就梦想的基石。我那时寄予自己的希望是,通过学习更多和舞蹈表演相关的知识,去呈现最完美的舞蹈,希望自己可以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充实,把西藏的歌、舞、乐,当然更重要的是文化,向全世界以艺术的形式传达开来。因为艺术是没有国界没有民族之分的,在某种定义上可以是共性存在的。”
此后,卫东将全部的精力放在西藏歌舞的创作和策划上来。
草根,也具有底蕴丰厚的文化
“看天空,日月多明媚。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我们农民心情欢畅,歌唱伟大的祖国,我们赶上好时光……致富的道路宽又广,我们农民激情豪迈,歌唱社会主义新农村……”
人民大会堂的表演厅里,一群藏族姑娘小伙儿手持六弦琴边舞边唱边弹。他们的脸黝黑,手粗糙,音乐简单,舞步粗犷,但表演真挚投入、朴实自然,极具穿透力,现场感将观众瞬间带入到高原西藏的草原之上,心弦被阵阵拨弄。
这是卫东转行舞蹈编导以来,第一部向世人呈现的具有西藏文化深厚内涵的经典舞蹈之作——《飞弦踏春》。2006年9月,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上,卫东将西藏农牧民带上了舞台。
“堆谐”是藏族的一种歌舞,舞者手上弹着六弦琴,脚上踏出如踢踏舞一般的舞步,嘴里还唱着说着。这种融合歌舞、说唱、弹奏于一体的民间歌舞形式,已有700多年历史。
“文艺汇演表演当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也来到现场观看了。最感动我的一件事情是,我们的节目表演结束后,胡锦涛总书记站起来为《飞弦踏春》鼓掌,并点名让农牧民走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卫东告诉记者,2007年,《飞弦踏春》作为最原生态的草根作品顺利登上了春晚舞台,演员最小的仅17岁,年龄最大的40岁。2008年,还在亚信峰会上进行了表演。
可以说,《飞弦踏春》的诞生,源自于卫东内心的信念。
“那时候在国际上出现了爱尔兰的《大河舞》,瞬间爱尔兰这个不起眼的小国家被世界各国关注。我当时就在想,无论是从艺术层面上,还是从震撼人心方面,西藏‘堆谐’中的踢踏舞部分也是首屈一指的。”苦于无人挖掘,卫东有些许苦恼。
“后来有位朋友找到我,想要立一个艺术项目,和他聊天过程中也谈及到西藏‘堆谐’的事情。”卫东说,聊天很顺利,有着说干就干的气派。
怎么把西藏“堆谐”推上国际舞台?对卫东来说,是从事舞蹈工作以来,挑战难度最大的一次舞蹈编导。
“来到日喀则考察,发现这里的农牧民人人都会‘堆谐’。”于是,卫东二话不说,就开始了前期工作。“我们招了30多个农牧民,让他们一起来演绎这一门舞蹈艺术。”
经过三个月对农牧民在舞台表演技艺方面的培训和排练,卫东很是欣喜。“看到舞蹈雏形出来了,内心激动地都快哭出来了,自己跳舞的时候都没有这么激动过。这么大规模地把地道的农牧民群众搬到舞台上表演,这在西藏可是史无前例的。”
在这三个月中,卫东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我说过,艺术是没有国界和民族之分的,这是艺术存在的共性,但个性是民族艺术必须具备的,才能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由农牧民自己演绎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艺术,本身就具有独特的个性,所以在培训和排练方面,我就放大他们自己本身具有的热情、朴实、真挚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之上慢慢地调和。”
无数次的排练,对于卫东,他一点儿也没有意识到累是什么感觉。“每一次排练,我都会做一个舞蹈预案,但每次排练完回家翻看之前定好的预案后,发现会有很大的变动。我很喜欢这种状态,因为在每一次排练过程中,每一个演员的状态和他的情感,都会给我带来最贴近他们自己的演绎方式,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惊喜、一种收获。”
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当年藏晚剧组邀请我担任晚会的总监。”卫东思考过后,认为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机会,于是和剧组开始“谈起条件”。“只要他们愿意让《飞弦踏春》上藏晚,我就愿意担任晚会总监。”卫东边说边笑。
可喜的是,在彩排阶段,当藏晚剧组所有人欣赏完《飞弦踏春》后都喜极而泣,“他们告诉我说,这是他们看过的属于西藏的最震撼的一个舞蹈作品。”
随后,《飞弦踏春》不仅上了央视春晚,还开启了农牧民国内外的巡演征途,丰富了农牧民的眼界。
图为卫东和妻女的合照。
舞蹈,改变农牧民的人生道路
卫东打造的这支农牧民演员团体,随后又参与到《幸福在路上》这个西藏第一个市场化、常态化,以民营企业投资的舞蹈表演中,同时也参与了《魅力西藏》的演出。
在这支团队中,有位名叫索朗的男孩,原本是在公益性岗位上的一名小学老师,在团队中只有他略懂藏文,属于有些文化知识的青年,十分渴望外面的世界。“参加舞蹈表演以来,他从一个内敛、害羞的男孩儿,变成了一个时尚潮流的人。”卫东兴奋地告诉记者,《飞弦踏春》作品推出并受到人们的认可,两年的时间,再见索朗,他已经手拿苹果手机,跑到卫东面前,要求互相加微信好友。
“还有一个男孩,曾经从家乡跑到阿里地区去打工,每个月的收入只有4000元左右,但成为舞蹈演员后,他每天在拉萨骑着摩托车跑场子跳舞,给他每个月带来1万元以上的收入。”说到这里,卫东为他们骄傲和自豪,眼眶不禁有些湿润起来。
像这样的例子,在这支演员团体中数不胜数,而大多数人曾经也只是农民,有些还是村里的贫困家庭,几个月都没有钱买肉吃。卫东告诉记者,当时招这批农牧民入团时就问过他们一个问题,将来希望他们的孩子做什么。他们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回答:“继续种地,放牛放羊。”但现在不同了,有些农牧民走上演员道路后,坚定地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也都属于出类拔萃的学生。
传承,是为了更好的明天
文化需要传承,同时,蕴含在舞蹈艺术上的民族文化同样需要得到传承。
“舞蹈演员的青春是特别残酷的,在拉萨,我从未放弃和他们的交流,告诉他们在跳舞赚钱之余,如何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如何提升个人的舞蹈修养,希望他们能将这个青春饭碗拿得更稳,让藏民族舞蹈艺术走得更长远。”卫东告诉记者,他也在写着这些舞蹈演员们的故事,他们的转变,他们的努力和他们的梦想。点滴间的记录,这也是传承。
传承,是为了更好的明天。卫东说,舞蹈艺术是需要传承的,是需要观众的,他的女儿目前也延续着他的艺术人生。除此之外,卫东和朋友以及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一起开办了舞蹈学校,到目前,已经招收一两百个学员,其中有些孩子来自SOS儿童村的学生,他们可以在这里免费学习舞蹈,有机会走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目前,卫东在拉萨市文工团担任团长一职。他告诉记者,拉萨是西藏文化的中心,如何用舞蹈去表现千百年来文化融合后的内涵,这是他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我们相信,卫东经过《飞弦踏春》、《幸福在路上》、《魅力西藏》这三个代表作的艺术创作和经验积累,关于拉萨文化舞蹈艺术的呈现,不禁让人们更加期待,“一部能代表拉萨首府地位的舞蹈作品,一台代表首位度的晚会,呈现我们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后呈现出的繁华,在返璞归真中展现拉萨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魅力,是我现在正在做的努力。”
卫东的一番言语,让我们不禁对未来又即将出现一部舞蹈艺术佳作而感到欣喜,那时,卫东又将会以怎样的形式给观众带来身心上的视听盛宴呢?届时,又将会怎样向世人舞出拉萨文化的曼妙魅力?让我们静静期待吧!
记者感言:
虽然好几年过去,但一想起2007年央视春晚,由拉孜县农牧民表演的《飞弦踏春》带给我的震撼与激动还是难以言表。作为在西藏工作多年的记者,我当时的感受是:像这样西藏农牧民原汁原味的作品,一定会感动中国、感动全世界!
卫东,就是把这份感动呈献给我们的人。
“言之不尽则歌,歌之不尽则舞”。雪域高原深厚的文化积淀,给人们最直观最具冲击力的就是原生态歌舞了。卫东,作为门巴族的才俊,似乎天生就是要成为这片高天厚土之上的灵动舞者。作为一个舞者,他曾经用矫健优美的身姿征服了台下的无数观众;作为一个舞者,他更加身负着把西藏优秀传统的歌舞文化推向全国全世界的责任;作为一个舞者,当他从“台前”转到“幕后”,人生却更加精彩,“朗玛”、“卡尔”、“堆谐”、“果谐”、“弦子”、“热巴”等西藏歌舞经过他的编排整合,一登舞台便惊艳四座,绽放出独一无二的迷人光彩……他是高原的舞者,他的作品已成为西藏文化的符号之一。
卫东的故事,没有感天动地,没有轰轰烈烈。但是,他的坚守,他的情怀,足以使我们动容。他舞动的,不仅是西藏曼妙难言的舞蹈,也是他精彩纷呈的人生与梦想。
原标题:卫东:雪域高原的灵动舞者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