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年华和采访的藏族老阿妈合影。(杨年华供图)
1986年,杨年华从云南大理来到西藏,在拉萨某部队服役三年后,他抓住了部队考地方院校即西藏大学艺术系国画专业的难得契机,于1989年,由成都军区、西藏军区推荐成为唯一考入地方大学的战士。1992年,杨年华从西藏大学艺术系国画专业毕业后,以学生会主席、唯一的学生党员、“三好生”的优秀学生身份自愿去了阿里工作。阿里地区团地委、文广局、地区群众艺术馆、阿里地委、地委宣传部都是他工作过的地方。还担任过《阿里报》副主编。
成立时装表演队和延续《阿里报》
杨年华在阿里工作了16年,办画展、组织文艺演出、开设电影录像馆、成立时装表演队、办《阿里报》,丰富了大家的生活。1992年那会,阿里人的衣着是清一色的黑色,没花花绿绿的色彩。杨年华于是想起了成立时装表演队,没有资金,就让每个时装表演队的队员,一人准备三套服装上台走秀,这场时装表演三天后,阿里人开始穿起花花绿绿、各式各样颜色的服装,不再是单调的黑色了。
《阿里报》在杨年华去阿里工作前就有,因经费原因停刊已有十几年。杨年华觉得一个地区要走入大众视野必须得有自己的报纸,便和几个热血青年一起,自己印,自己发,后面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好在冬日之晨印出的第一期报纸,以传单的形式发给阿里的群众,这事打动了地委的达娃书记,得以把《阿里报》的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1994年,杨年华去群艺馆任馆长时,《阿里报》也被带过去,出了三十多期。杨年华告诉记者:“为了《阿里报》,我成了写作领域的杂家,什么都写,新闻、文学、通讯、时评,报纸上哪个栏目缺稿子了,我就写哪个栏目的。”阿里电视台台长周斌是《阿里报》的主编,他曾和杨年华几人一力撑起《阿里报》,周斌调走后,直到1994年下半年,杨年华才把《阿里报》转给阿里地委宣传部,报纸的人员编制都配齐,开始走上正轨。
写作缘起与创作高峰
在阿里时,西南五省及台湾、香港的专家、学者在拉萨召开研讨会,杨年华被选为阿里地区的代表,他的发言稿《浅谈阿里的民俗与人类学的关系》。为了写出这篇发言稿,杨年华从图书馆找了很多书,专门找了两个人把阿里的资料翻出来,精心准备之后,一到会场,见到在座的都是白头发的专家、学者,他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便溜了出去,被赤列局长一句:“让你参加,你就必须得去。”强拽回会场,谁知这篇发言稿被选为宣读论文,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赢得了最多的赞誉和掌声。这让他大受启发:我不比这些专家、学者差,他们能写书,我也能写,杨年华谈起为什么写作时是这样说的。
研讨会结束后,于当年,杨年华召集阿里的文友准备写两本书,一本是《神奇的阿里文化》,一本是《雪域之魂》,约定一个人写一部分,开始创作时,有的文友退出,有的休假,杨年华不得已只有一个人去撰写。白天正常上班,每天写到凌晨三点半到四点,买了几大箱方便面,每天泡一碗,或白水煮一下,坚持了两个来月,才完成了《神奇的阿里文化》与《雪域之魂》初稿。写完这两本书,杨年华多年的积淀如井喷般展现于世人面前,一连写了十多本书,《国旗阿妈啦》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荣获中国最高政府奖“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杨年华任阿里宣传部副部长、阿里地区文联主席时,参加了第二十九届全国宣传部长培训班,时任中宣部部长的刘云山为他们讲话,培训之暇,杨年华还将自己写的《生命在世界屋脊之巅》、《雪域之魂》赠送给了刘部长,他很感兴趣。
写《国旗阿妈啦》的艰辛和甜美
在西藏文坛,杨年华的文友们知道他创作等身;在全国文坛,杨年华的文友们要知晓悟读西藏,他的书不可错过;在多数读者心中,杨年华这个名字是与《国旗阿妈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谈到《国旗阿妈啦》的写作缘起,杨年华笑意深深,他说:“2009年日喀则地委宣传部打来电话,说是日喀则地区文联扎顿主席推荐,邀请他撰写一本关于阿妈啦的报告文学。阿妈啦的故事,很早就打动我的心了,当时从报刊、电视上看到如此让人敬仰震撼的一个题材,我就想着,若是将它写成详实的报告文学一定好极了,名字我都在心中起好了,就叫《国旗阿妈啦》。这样的写作机缘居然落在我身上,令人觉着诧异且欣喜。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创作出让世人刮目相看的作品来。写阿妈啦的时候,我常常想到自己的母亲,无形中流露某些最优秀母亲的特质,勤劳、勇敢、善良、淳朴,无私奉献,她们只知道不停地付出与劳作,连她们自己都不知道,她们在平凡中凸显出的伟大。我在阿里以及西藏长时间工作的生活经历,让我有足够的信心来写作、琢磨,像手中握有一块璞玉,我将灵思注入她的故事,成就新时代的传奇。”
杨年华还说:“创作《国旗阿妈啦》对我是一种考验,国旗阿妈啦确实太平凡了,她只是一个非常平凡的老百姓,写少了也不行,写多了也不行。在采访中,遇到的问题困难,让我无法预料。语言的障碍,我们有大学生村官云丹,以及村妇女主任巴桑德吉来当翻译。鉴于阿妈啦的高龄,不能多说话,而且有些话东拉西扯,几乎问不出什么,得靠自己的观察与感知。接触的采访人不多,跟阿妈啦一起工作生活过的人员,活在世上的已经几乎没有了。在老阿妈农奴隶生活这一块,怎样重现,也是一个大难题。得靠查阅大量的资料与影像资料方可下手创作。正因下了苦工,涉笔的这几个章节,后来成为了评论家、专家最最赞誉,写得最成功的章节。这个报告文学创作完以后,遇到这样那样的事情,差一点就半途夭折了。好在有相关领导的关心支持,这个书才得以创作完成,并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
《国旗阿妈啦》的影视创作
刘云山部长为此书下了好几次批文,在中国作协何建明副主席的高度重视下,在北京的中国作协召开了《国旗阿妈啦》一书的研讨会,邀请了一流的专家、学者、领导参会,反响很大,曾有人言之凿凿,中国写报告文学涉笔平民再无超过杨年华的人。
2012年《国旗阿妈啦》获第十二届五个一精神文明工程奖,此作品引起国内外影视界的关注,先拍了同名纪录片《国旗阿妈啦》,获得北京微电影大赛纪录片组最佳纪录片奖,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类三等奖等8项大奖。在美国华语台四大州,以及在十八大期间,在中央电视台10套播出,反响很大。著名导演王文杰根据报告文学《国旗阿妈啦》部分章节改编的电影《国旗阿妈》,两个月前已于全国公映,很受欢迎。《国旗阿妈啦》改编的电影《卓玛美朵》,由杨年华任策划、编剧、制片人,讲述阿妈啦旧社会时期农奴主的孙女从外国回来,在藏大读书,为写论文去樟木与阿妈啦相遇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加入了一些虚构,阿妈啦的爱情也凸显出来了。《卓玛美朵》于7月23日拍完,取景于西藏樟木、日喀则帕拉庄园,采景、选景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准备10月份国庆节档期上映,让我们拭目以待。
杨年华在西藏多年,其美术、书法、摄影、文学、影视作品在国内外获金奖、五个一工程奖、山花奖、金鹰奖等各种大奖100余次。他涉笔西藏,写出了别人写不出的精神家国,将西藏的地域之美、风俗之纯,升华到一定境界,为读者描画一个最本真、最可亲的西藏。西藏在这里,在他的笔下,在他的心中。
原标题:杨年华:西藏在他的笔下,在他的心中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