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自“金珠玛米”解放西藏的那一天起,无数的“老西藏”和前赴后继的“新西藏”们在雪域高原执着坚守、无私奉献,用自己的汗水、泪水乃至血水诠释了老西藏精神的精髓。让我们在阴法唐、谭冠三、张经武等老西藏的峥嵘岁月里,感受他们的西藏情怀。
在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之初的1950年12月,中共西藏工委依据实际情况提出:解放西藏只是我军的第一步任务,而长期建设西藏则是党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军的长期任务。当年进军西藏的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18军和西北、青海、云南、新疆等几路进藏部队的许多老革命,在西藏和平解放以后,为了民族的团结和共同进步,自觉地献身西藏的建设事业。
当年进军西藏的主力部队——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18军和西北、青海、云南、新疆等几路进藏部队,凭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战斗意志,不顾高寒缺氧甚至生命危险,爬雪山、趟冰河、越荒漠,受命进军西藏风雪高原。进藏山高路险,部队补给全靠人背马驮。老西藏们平均背负70斤以上的给养,最重达120斤的负荷艰难前行。官兵们坚持“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向荒野进军,向沙滩要菜,向沼泽要粮,严格完成了解放西藏的历史使命。
老西藏们“特别能奉献”。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原官兵在行军打仗、巡逻执勤中不断挑战生理极限、生命极限。从新疆方向进军的先遣骑兵连,由于大雪封山、断绝供应和高山疾病,全连135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有56人光荣牺牲。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张经武,不顾生命安危,十几年如一日战斗在雪域高原;政委谭冠三在进藏之初就誓言“把老骨头埋在西藏”;后来的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贵荣拽着马尾巴,累死在边防线上。老西藏们也渴望家庭欢聚,也需要天伦之乐,可老西藏们一次次放弃短期轮换,选择长期坚守。1952年12月,西藏军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的338名代表一致通过向党中央、毛主席表示长期建设和保卫西藏的决心书,并发出“边疆为家、长期建藏”的号召。老西藏们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生命,献给了这片高天厚土。
和平解放前的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一所学校、一家医院、一间厂房、一座电站。为了让各族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驻藏部队官兵深入农村、牧区、基层单位和学校,送文化、送医疗、送教育、送法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授科学技术方法,帮助群众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部队在完成战备、训练、执勤、巡逻任务的同时,积极参加基础工程建设、垦荒种地、护林护牧、兴边富民等任务,投身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建起西藏历史上第一条公路、第一个机场、第一个农场、第一个科研所、第一座电站、第一家医院、第一个修配厂、第一所完全小学、第一条输油管道、第一条兰西拉光缆工程……这200多个“第一”,被称为“不可想象的人间奇迹”,矗立起老西藏们“特别能创业”的丰碑。
老西藏精神是干出来、苦出来、拼出来的。进藏之初,将士们战严寒、抗缺氧、住野外、吃野菜,脚底板磨出了脓肿血泡和厚实的老茧,脸颊晒出黧黑的“高原红”,舍生忘死地完成党交给的进军、筑路、打仗、发动群众等各项任务。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参战部队官兵高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冲锋陷阵,不怕牺牲,顽强作战,所向披靡。对此,毛主席给予高度评价,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并号召全国军民弘扬这种革命精神。西藏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口号创始和精神实践的故乡。
原标题:老西藏们的壮阔人生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