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9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在我的印象里都被称作老大学生,以区分1990年到2000年的中生代和扩招后的新生代。那时候大学还很难考,他们被视作天之骄子。对于老大学生,我怀有敬意。这篇文章来自泡网,作者是聊胜于无聊,原名是西藏问题之我见,一路看下来,与其在说西藏,倒不如在说他们的青春,很有味道。
进藏知青在唐古拉山合影。
西藏十年见闻
从1983年到1994年,前前后后,除中间休了两次假,我在拉萨呆了大约十年。
还记得刚去拉萨的时候,正是胡耀邦的西藏讲话之后,大批老西藏回内地,大批新的应届毕业大学生进藏高潮的时候。
那时拉萨很朴素,文成公主时代栽的杨柳树还在正对大昭寺的地方,与著名的甥舅和盟碑圈在一堵围墙里,很多年后建大广场,才挪了位置。八角街(后来才按藏语发声:八廓)是拉萨最热闹的地方。冲赛康的菜市场没改建之前,那里是康巴人的集结地,满眼都是头束红黑两色缨子的康巴人,腰里别着刀,大概因为长年骑马的缘故,走路大多外八字或罗圈腿,大摇大摆,横冲直撞。菜市场里有一个角落是古董市场,我的一个朋友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每个月用那点可怜的工资,用于收集藏币。那是1959年前噶厦政府发行的,有纸币也有铜币、银元。藏币的一面是面值,另一面是雪山与太阳的标志,有一个太阳和两个太阳的区别,据说价值有天壤之别;银元从乾隆通宝到袁大头、尼泊尔币、日本币,应有尽有,做这行生意的,主要是西藏人。后来这位朋友收集了大约价值四十万的藏币,意外成了这个领域里少有的专家。
拉萨主要的街道人民路上(如今叫宇拓路),有唯一一家国营百货店。商品既馈乏又富足。说馈乏,是因为除了一些简单的日常用品、副食糖杂,就是一些部队的军用品被当作劳保用品在出售;说富足,因为店里的云烟(当年内地传说是最高档的烟)以及上海来的大前门,各种在内地人想象中属于高干的奢侈品,这里应有尽有,但要凭证供应。软包的红塔山才卖8元一包,硬盒的卖14元一包。当时流行抽软包装的烟,所以,我们这些想买一包硬盒的红塔山享受一下的烟民,在售货员看来很怪异。一看就是外地人。我们这些大学生,住在政府第二招待所等分配,惊讶地发现,就连门口的小卖部里,也有云烟、红塔山、红山茶这些内地无法想象的高档香烟出售。但是,等我们真正在当地落了脚,才知道,市面上的高档烟之所以不畅销还有另一个原因。因为大量的进藏干部,当他们达到一定级别,就会有一本内部的供应证。供应证上列明了更高档的烟酒的定量、规格和价钱。比如一条不带过滤嘴的上海大前门,市场上根本见不到,但供应证上特供价是五块四一条。香港来的良友,南洋兄弟的红双喜,据说是老邓才能享受的小熊猫,供应证上都有。还有粮食、青油,不仅按级定量,而且价钱都比市面上便宜很多。
王海滨1987年在大昭寺前留影。(吴勇 提供)
拉萨记忆里的娱乐生活
对于我们这些刚刚走出学校的学生而言,拉萨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是人民路上的新华书店。常常是国内各出版社刚出的新书,拉萨很快就能看到,而且经常脱销,好在不久后,新的一批又会从内地运来。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大约1989年前后,新华书店几乎是大家的天堂。我大多数朋友,当他们分配到各个单位之后,去得最勤、最多的地方,就算拉萨人民路上这唯一一家新华书店了。
另一个大家常去的地方,是拉萨电影院。在大昭寺前方五百米左右的十字路口,放映与内地同步的电影,看电影的各色人等,依然保留着内地早年的朴素趣味,看到好人坏人,爱憎分明,随剧情喜怒哀乐。
拉萨的生活条件的确艰苦。最困扰大家的两件事是,经常停电和缺少蔬菜。拉闸限电是家常便饭。除了政府和医院几个少数单位的居民,家里都要备足蜡烛。蔬菜是奢侈品,水果更是不敢想,不是没有,而是太贵,尽管拉萨人的工资,由于多了高原补贴,比内地人的工资高出一截,但大家还是没法尽情消费。
拉萨琉璃桥(藏名“宇妥桑巴”)。(陈宗烈 摄)
奉献西藏 精神长存
在我们工作的各个单位里,到处可以听到关于老西藏内调留下的遗憾故事。那些父母一方是汉族的家庭,无论当初是一个多么动人的故事,现在都面临最实际的问题,一方要内调回老家,另一方却不愿离开自己的故乡,子女也不得不面临抉择,是跟着父亲走,还是继续留在西藏?不过大家都注意到了,几乎大部分的这种家庭,都不得不面临离婚,子女也因为习惯了拉萨的生活,选择留在西藏。
从1959年到1987年,内地的每一件新鲜事都会在西藏掀起同样的热浪。
1989年冬天,那曲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大雪灾,我到那里的时候,雪灾的救援工作接近尾声,但我接触到和听到的故事,还是令人感动惆怅。有这么个故事,在救灾的某部有一队运输兵,从营地出发之后,分赴各县,结果其中一辆车因为故障,在几尺深的雪地里熄火掉队了。满车的救援物资里有压缩干粮和汽油喷灯,但是,当连队找到两位运输兵时,他们中的一个冻死了,另一个冻掉了一条腿,却始终没有动车上的物品。还有一个故事,黑鹰中队的两架直升机,在飞雪弥漫中相撞,机毁人亡,老百姓事后一直跪在出事地点,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
老张戈,一位68岁的老人,1964年4月随地质部第四普查勘探大队进入西藏藏北无人区,一去就是15年……他的24位战友永远留在了那里。
1967年4月,为了逃避文化大革命两派争斗,老张戈借组建地质部第四普查勘探大队的机会,去了西藏。大队基地在陕西临潼,指挥部设在工地,就是西藏藏北无人区,叫三八二的地方。这里在国家为朝鲜战争向苏联还债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聚集了几百人挖硼砂,出口苏联。老张戈和他的战友们去时,遗迹犹存:两排临时建筑,一座跨扎曲藏布的木桥,几十个地窝子,还有一堆堆没有运走的硼砂,再有就是无数个朝阳的老鼠窝和成千上万的大老鼠。他们搭起几座帐篷,藏北找油的会战就开始了。
这一去,就是15年,酸甜苦辣鲜为人知。这里记录了老张戈的追求与梦想,老张戈的拼搏与喜怒哀乐,记录了他的青春岁月。
原标题:十年之后西藏记得我 我也记得你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