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藏”眼中的青藏线之变
   发布时间:2014-11-27 10:56:00   来源:西藏商报

昆仑河桥上的青藏公路。
昆仑河桥上的青藏公路

  从土路到油路,从“老解放”到“新东风”,从扛铁锨到开拖拉机,从人迹罕至到人来车往……60年来,青藏公路的等级不断提高,这条路上的人和事也在变化。几位“老西藏”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谈及青藏线近年来发生的五大变化。

  道路之变 从土路到沥青路

  “通过多次整治改建,青藏公路已由原来的土路、砂石路,变成现在达到二级公路标准的沥青路,青海境内多数是一级公路,茶卡至格尔木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西藏境内高速公路正进行前。”在西藏工作了20多年的青藏公路分局党委书记赵伟文说。

  1954年青藏公路建成通车。1954年至1985年,这条路还是一条土路。1985年后,青藏公路实现了路面黑色化,由养护砂砾路转到养护沥青路。到2003年,全线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其中,2000年,青藏高速公路青海平安到西宁段动工,标志着青藏高原高等级公路的“零”突破。

青藏线上的重要中转站格尔木
青藏线上的重要中转站格尔木

  护路之变 从铲镐到机械化设备

  “上世纪80年代,养路工具主要是铁铲、十字镐和抬砂石的箩筐,运料用牦牛和骆驼,劳动强度特别大。”青藏公路安多养护段109道班工区长巴布说,现在有小型挖掘机、装载机、翻斗车等设备,不仅减轻了大家的劳动量,还有力保证了“天路”的畅通。

  “不仅是养路工具的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在改变。现在上下班有中巴车接送,住房也从帆布帐篷、土窑洞变成了保暖效果好的工区房,还有自己的小食堂,每天都能吃到热饭。”已经在青藏公路道班工作了22年的巴布说。

  “随着时代的变化,养路工人的工作环境改善了,道班也随之变化。”赵伟文说,“青藏公路建成初期,从格尔木至拉萨的1160多公里设置了115个道班,每10公里1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线路面黑色化后精简为36个工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交通条件明显改善,车辆性能不断增强,公路养护机构设置变成了现在的17个工区和两个养护点,养护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上世纪50年代修筑青藏公路的场景
上世纪50年代修筑青藏公路的场景

  行车之变 从“老解放”到“新东风”

  “上世纪末,一个车队出发跑青藏线时,常常敲锣打鼓欢送。现在,青藏公路上跑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尤其是每年7月至9月,自驾游、运货车络绎不绝,客流量大幅增加。”西藏自治区驻格尔木办事处党委书记徐功国说。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工作在格尔木和拉萨的徐功国指出,从1954年路修通到上世纪70年代末,青藏公路上跑的多是“老解放”和“老吉斯”,八九十年代多是五十铃。“现在出游的人多了,各种车型都有。运输车则多半为‘新解放’、‘东风天龙’和陕西重卡,货车大多是车货总重达50-60吨的大货车。”

  服务之变 从自顾不暇到“高原氧吧”

  “天大地大,不如‘高反’大,爹亲娘亲,不如氧气亲。”这句流行在雪域高原青藏公路上的俏皮话,显示了很多行走在这里的人们,都惧怕缺氧带来的高原反应。

  今年夏天,青藏公路分局五道梁段在办公区开设“高原氧吧”,向过往司机和行人免费开放。

  “高原氧吧”在青藏公路边立了个醒目的牌子,室内七八个供氧终端依次排列。赵伟文介绍,有时一天二三十人来,来时脸色惨白,吸点氧就缓解多了。同时,这里还免费提供热水和一些缓解高原反应的药品。

  据巴布介绍,109道班设立了救助站,为过往路人免费提供住宿、氧气、开水和常用药品。如今,救助站已经成为背包客、自驾游者的重要一站。

  气候之变 从“干冷”到“暖湿化”

  提起因青藏公路而兴起的格尔木时,徐功国说:“早前格尔木的说法是天上无飞鸟,地下无水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

  格尔木为进藏交通枢纽城市,人称“进藏咽喉”,于是城市随着青藏公路变得繁华。居住的人多了,城市的绿化随之提高。“这条线的气候比原来好很多,不那么冷,也不那么干。”徐功国说,“包括雁石坪,公路两边都有人住,还有小村镇出现,早已不是无人区了。”

  徐功国的直接感受,与专家的研究也多可印证。有关专家研究认为,青藏高原正在成为全球气候变暖典型的受影响地区。随着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原本低温干燥的青藏高原逐渐迈向“暖湿化”。

  专家认为,气温上升、降水量增加,会使植被增多、空气更湿润,能提高人体舒适度,高原景观的视觉效果会更好。与此同时,气候变暖也带来了冻土消融、冰川退缩等问题。

  原标题:老西藏”眼中的青藏线之变

(责编:范凡)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