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张爱斌和他的21位知青队友一起从南京踏上了奔赴西藏的路程。在西藏插队的两年时间里,张爱斌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青春记忆,也播下了结缘西藏的种子。我们将通过张爱斌笔下的西藏,走进他们时隔30多年的西藏知青岁月,感受愈加浓郁深厚的西藏情怀。
去西藏旅游的人,首先被西藏的风光和保护得非常好的生态所吸引。西藏生态保护得好,不仅仅是环境没有受到污染,而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不过我在西藏插队那两年,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里的风景,不是没有受到污染的环境,而是在西藏我所看到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情况下,他们生活得那么从容、那么简单快活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带任何装饰的、发自内心的,是像孩子一样的纯真而简单的幸福状态。人们没有那种害怕失去财富,失去地位的恐惧感的从容的生活状态。
汉族群众过年过节主要以吃为主,伴随着许多应酬。而藏族群众过年过节以游戏、玩为主。在藏历新年和旺果节时全区几个公社的人聚集在一起,搭起帐篷在里面痛痛快快地玩一个星期,人们跳舞、赛马、跑步、射击、拔河等等,渴了就喝点青稞酒或酥油茶。饿了吃点糌粑。总之玩得很尽兴。
在劳动时知青把劳动当任务,而藏族人劳动时是在歌声中度过,休息时做做游戏。他们看到我们闷着头干活就会说,你们干活真卖劲。
我记得春耕那天,十几头牦牛都身披着五颜六色的氆氇,两个犄角间挂着一串铃铛,嘹亮的歌声伴着铃声在山谷中回荡,那景象好壮观,人们不像是从事一件艰苦的工作,而像过节一样快乐。
可能是由于西藏人烟稀少,难得见到外人,所以藏族群众对客人、对陌生人都非常热情,发自内心的热情。也许和那片土地有关,也许是受到人感染,在西藏的汉族也非常热情。
在年轻的时候只是努力把工作做好,很少想人生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人生观上想得比较多了。好像忽然发现在我们为我们认为的美好生活而努力时,却走进了误区。我们努力工作本是为了寻求一种幸福的人生,可是恰恰相反,我们好像身不由己地被自己绑架着过活,在物质的追求中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看看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今天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压力过大而少年老成,大人更是早早就失去了游戏的心情。人们在竞争的压力下变得紧张恐惧,生活没有安全感。人们在各种诱惑下失去自我。产生出各种各样的丑恶和不和谐的现象。
从藏族人民所具有的那从容的性格中我们会发现,幸福的主要来源并不是物质,而是由人们本身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的。这也许是两年西藏插队生活留给我最好的财富。
所以我一直想再回西藏看看,主要还不是因为那里的风景,而是心灵的一种需要。
过去三十多年了,可是留下的多是美好的记忆。
原标题:那时西藏 我的高原故乡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