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因岁月使然,粗壮的大树坦露出筋骨,繁茂的枝叶伸向四周,仿佛想把一侧广阔的青稞田和另一侧的农庄尽揽于怀。不知何人种植,但它们一定在西藏的历史天空下伴过几代人,或是身着红色僧衣的喇嘛,或是扛锄在肩的农人,抑或有书写《贤者喜宴》的巴卧·祖拉陈瓦……
一部部史书尽写王朝、教法,于平民却无半点笔墨。有无数人往来于这树荫下,历史书籍阙如的正是这一侧农田里的世代耕耘和另一侧村庄里农人的生活。
土豆秧长得与青稞一样高,紧紧地扒在泥巴墙上,这些繁茂的农作物似乎不想让土地有一点裸露。农田里间或有少许人在割除杂草,一弯一起,在翻滚的麦浪中时隐时现。
次仁卓玛刚下地回来,外面的自来水池中泡着三四双农鞋,还没来得及刷洗。她的家在村东头,居处略高,如不是那些大树阻挡视线,村庄和河谷可一览无余。
家里阳台的十几盆花吸收足了阳光和水分,一盆盆竞相绽放,显示着女主人的勤快。“这是自家种的草莓,请尝尝。”一个洗得干干净净的小铁盘里装满了香甜可口的草莓,次仁卓玛双手端起,让每个进屋的客人都要尝一尝。
次仁卓玛种了两个大棚,除了草莓还有青椒、黄瓜、南瓜等各种蔬菜。留下自己吃的,剩余的卖出去,有时还要供应大女儿德吉卓玛的茶馆。“现在卖了一两千元,赚点现钱用。”次仁卓玛笑着说。
次仁卓玛一家四口,大女儿德吉卓玛在县城开茶馆,小女儿德庆曲尼在扎日乡工作,家里就剩儿子多吉罗布承担外面活计。
“现在一个小孩有工作,一个小孩开茶馆,一个小孩会绘画,不敢说小孩有大出息,但也让我们心满意足。”说起孩子,次仁卓玛心里的欢喜一下露在脸上。
听到说起孩子,一旁次仁卓玛的弟弟达瓦次仁接过话说:“多吉罗布是村里绘画比较好的。”
次仁卓玛家的二层小楼房是借着安居工程建设的春风,于2006年建设起来的。沿楼梯进入二层的环形走廊,墙壁上绘着大昭寺、雍布拉康的图案,图案上下有卷轴,还有悬挂的丝线和钉子,不细看,还以为是挂在墙上的唐卡。画得太逼真了!
“这都是儿子自己画的,画了两个月。”次仁卓玛说,家里墙上的图案,还有家具上的图案都是多吉罗布画的,盖房子除了找泥工、木工,绘画这笔钱算是省下来了。
这是我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似乎可以说平淡如水,但也会激荡出生活的浪花,不时彰显生活的美满与和谐。
次仁卓玛还是村里的村医,采访中,她正要出诊。次仁卓玛脚步麻利,行走在古树荫下的土路上,也许太过熟悉村里的景物,眼光没有一刻停留,径直奔向村西头的卫生所。
村里敬老院里的一位老人在那等候。次仁卓玛迅速穿上白大褂,在配药室里细致地忙碌起来。刚才还是一位地里干活的农妇模样,转眼就是一副医生打扮,转变之快犹如变戏法。但这对村里人来说,是平常无奇的。
第二天早晨我们又一次来到次仁卓玛家,德吉卓玛、德庆曲尼、多吉罗布都回来了,一家四口欢聚在一起,在青稞田里留下了一幅和美的全家福。
历史有历史的雄伟场面,一家有一家的生活轨迹,不论在何处上演,都根植在这片古老而崭新的土地上。向着未来,阔步走向明天。无言古树下,婆娑的光影中记录着大地上的幸福生活。
(责编: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