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青藏公路长途运输是一项艰难而巨大的考验,运输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陈敬 提供
作为早期青藏公路运输严格意义上的终点,拉萨运输站带给了那个年代的老司机们太多的回忆。
“那时候我们跑车都是运送进藏物资,都是政治任务。一路上顶风冒雪,20多天很少能吃到热饭。一旦车进了拉萨城,进了运输站,感觉幸福感立刻翻涌了上来。一方面是觉得又为西藏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是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陆茂天是格尔木运输公司汽车三队的退休职工,从1968年开着东风车上路,到1999年退休,他的半辈子都在格尔木和拉萨之间奔波。
“干净的床单被褥、软软的枕头,最令人开心的是有热水。把已经疲倦得差不多麻木的双脚,泡到盛着热水的搪瓷盆里,马上觉得那些险山恶水都不在话下了。”陆师傅谈起当年的经历,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运输站的工作人员对我们驾驶员的态度,真的是像亲人一样。洗脚水都给咱们端到床跟前。我们对他们来说,并不只是接待、服务的对象,而是西藏建设事业的功臣。那时候的人真是这么想的。”
“早期的青藏公路运输在现代交通史上来说是一个公认的奇迹,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在非常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被成功地拿下。在父辈们看来,世界上好像根本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这些靠的就是人们的信仰和精神。运输站作为那个年代特有的服务部门,将这一点非常集中地体现了出来。”天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川如是说。
今年60岁的张德川,是个典型的“藏二代”,生在拉萨长在拉萨,对这座城市以及车队、运输站的情况了如指掌。“最早的拉萨运输站隶属于西藏拉萨汽车运输总公司,后来人民饭店的那个位置,当时这边全是沼泽和草地,连郊区都算不上。现在已经是全拉萨最繁华的地段。运输站这个说法现在也早就不用了。”作为一名老交通人,张德川说起运输站的历史,就好像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既客观,又很投入感情,一切感同身受。
“那是1956年,为了服务青藏公路的运输事业,青藏公路上一共设立了11个运输站。唐古拉山以南6个,格尔木、纳赤台、西大滩、雁石坪、五道梁和沱沱河。唐古拉山以北是5个,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和拉萨。拉萨站是大站。”张德川数起过去的运输站来,条理清楚,“运输站的功能和职责总结起来就是为车辆、司乘人员和旅客服务。说起来这就是一句话,但内容简直是无所不包的。”
“比如说食堂,当时运输站食堂的工作人员是24小时值班制,这在现在看来根本就难以想象吧。因为当时路况不可预测,一天中的任何时刻,都可能有车辆到达,只要有车进站,就必须保证驾驶员立刻有热饭、热汤、热水到桌上。‘三到桌、四干净’是那个时候运输站服务的硬性指标。最难得的是根本听不到职工们有任何抱怨。凌晨三、四点钟,往往正是站里面最热闹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天寒地冻的深更半夜,在那种绿盏子的灯光下,驾驶员边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边和工作人员聊一路上碰到的情况和见闻,气氛就和亲人回家了一样。”张德川当时年纪很小,但是这种画面在他的记忆中始终留存着。今天的天路集团,退休老司机、老交通人的待遇和收入在行业内算得上优厚,与此不无关系。“我太清楚了,他们真的付出了很多。”张德川感慨地说。
张德川说:“60年代,是中国物资最匮乏的时候,但当时青藏线上的驾驶员是能吃到回锅肉的。可见当时国家对青藏线的重视程度。那个年月,真的是上下一心。国家的重视就能带动我们基层工作人员的重视。驾驶员路上穿脏的衣服,都是运输站的工作人员主动抱过来用手洗,夏天还好,冬天拉萨的水温你是知道的,碰一下都得暖半天手。那个时候,运输站的小姑娘、大姐们手一伸出来都跟小胡萝卜似的。可是每个人都很高兴,因为大家都觉得吃这些苦,国家就会更加强大。那个年代的人们好像很容易接受这种换算的逻辑。每个人心里非常积极乐观,也很团结。‘老西藏精神’在那个年代是一种常态。”
2009年,拉萨运输站和它所属的西藏拉萨汽车运输总公司与拉萨其他国有交通企业联合重组,成为今天的天海集团。张德川说,“刚开始重组的时候,碰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这个时候,老交通人的精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西藏天海”品牌在涉入行业中很快就具备了相当的影响力,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提高;员工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目前,天海集团公司拥有员工2848人,其中,离退休员工1980人、在职员工868人。2012年年底,公司员工人均年收入达62515元。
“当今的时代和60年代相比变化实在太大了,年轻人的观念也完全不同。我们现在也有了新的企业名称和品牌,但是在骨子里,以前老交通人的那种品质是传承下来了的。这也是我们独特的企业文化。”张德川自豪地说。
原标题:拉萨运输站:历久弥新话当年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