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眉山的周小超是成都大学大四的学生。“今年6月的这次青藏线骑行是我们‘骑运天下’在大学里最后一次行动,回去就要准备毕业了。”他说。
一次旅行一份坚持
“骑运天下”的常规成员除了周小超之外,还有内江的刘渝和宜宾的徐刚,这4个四川小伙子2011年完成了川藏公路的骑行。大学4年,这个小团队已经完成了至少4万公里的骑行旅程。“和川藏线相比,青藏线海拔高,几公里的大坡是对身体最大的挑战。”周小超说。“毕业以后我们的骑行生涯还会继续。对我们来说,骑行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走出校园,自然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可是骑行青藏线的经历会让我们内心上永远比别人多一份坚持。”
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青藏线是我开过最难忘的一条线路。”30岁的蔡冬一直热爱自驾游,这些年她和老公开着车,几乎跑遍了全中国,说。“青藏线的景色非常壮美,和内地的一些风景区不一样,很容易让人产生旷达的心境。”蔡冬告诉记者,“最让人感动的,是青藏线上的人。在过唐古拉的时候,我突然感冒,本来以为吃点感冒药就能抗过去,谁知道5000多米的海拔可以把一点小毛病无限放大。当时觉得自己真的是快不行了。”蔡冬的丈夫抱着碰运气的心情,开着车到了109道班。“我们压根没想到道班的工人们会那么上心。他们把卧室让给我住,让我吸氧,忙里忙外地找药。等我好了之后去感谢他们,才发现原来这种事情对他们来说早就是家常便饭了。”他事后这样告诉记者。
“我们两口子心里当然一直很感激。不过我最受触动的,还是这些道班工人表现出来的那种坦然和自在。他们都活得很开心,救助也好,施工也好,感觉不到任何不甘和压抑,这和我们习惯的城市生活太不同了。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下,有109道班的这么一群人,是这次旅行最大的收获。”蔡冬觉得,青藏线壮阔浩荡的景观和公路人的胸怀已经融合汇聚,难分彼此。
虽然在地图上青藏线起始于西宁,但多数旅行者都是从格尔木开始他们的行程。严格意义上来说,格尔木至今都是一个没有被找到的地方。这个地名只是一个老乡为正在进行探路的解放军提供的一个口头线索,以讹传讹的可能性非常大。遍寻未得的时候,慕生忠当年手拿铁锹往茫茫洪荒中随便一插,说:“这里就是格尔木了。”于是人心和人力开始集结,青藏公路由此开始延伸。到60年后的今天,这个凭空而建的格尔木已经成为中国西南和整条青藏线上的一座极其重要的城市。这个故事不仅称得上脍炙人口,而且至今仍然在格尔木人的口中代代传颂。
充满朝气的旅游路线
“慕生忠的铁锹”不仅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典故,用以描述革命人物敢为人先的魄力与执行力,另一方面,慕生忠可以说以格尔木为中心为整个青藏公路沿线地区打下了一种充满了朝气与开拓性的基调。这种基调与青藏线的景色和民风始终互为映衬,同时又被青藏线独特、严峻的自然环境加以强调和突出,并且在21世纪开始成为一种文化氛围蔓延到旅游领域。
来自宁波的葛小萍这次一家3口开车走青藏线,就是为了让上小学的女儿萱萱感受这种氛围和精神。“女儿自小生活在南方,平时旅游也是在上海、杭州打圈圈,南方的文化环境普遍是那种细致、中庸的感觉,和风细雨,我希望她能够接触到中国人旷达豪气的一面。”据葛女士介绍,现在学校里面的老师都会鼓励孩子们趁着假期,多去游历一些不同文化背景的地方,“老师认为这不仅会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能够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去理解、接受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和事物,这这种特质培养得越早就越好,是一种情商教育。”
“萱萱一开始还是挺排斥的,她接受不了一天下来都看不到一棵树的状态,躲在车里不愿下来。但几天过后很快就适应了,现在早就开始活蹦乱跳起来,我们觉得这是她的进步,这次全家出来旅行的目的就达到了。”葛女士说。
原标题:找寻属于自己的旅游方式——青藏线上自助游小记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