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冠三在农场视察。
他十多岁就参加了多次农民起义,后又参与湘南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身体里残留着日本兵的弹片,他就是率领十八军进藏,军首长中年龄最大的、资历最老的首长谭冠三。
“一定把我的骨头埋到西藏”
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接受了进军西藏的艰巨任务。
十八军本是计划在川南安家,在前进过程中,部队接到进军西藏的任务。谭冠三的长子谭戎生说:“相较于鱼米之乡的川南,遥远的西藏是什么样,没有人知道,当时很多人的情绪和心情都不稳定。”
此时,谭冠三已经42岁,并患有严重的高血压,但作为部队首长的他率先表态。在党委会上,他说“我不仅不在川南安家,我还要带着我的爱人李光明同志一起去西藏安家。”在随后的誓师大会上,他更是以一句“此去西藏,如果我为国献身,请一定把我的骨头埋到西藏”表达决心。这句铿锵有力的肺腑之言,不仅成为谭冠三为解放和建设西藏奉献终生的座右铭,也成为老西藏精神最闪光的体现。
十八军进驻拉萨时,受到当地僧俗群众的热烈欢迎。
毛泽东曾指出,建军西藏,三年一换。谭冠三抵达拉萨后,以诗明志,“男儿壮志当报国,藏汉团结重如山,高原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表达他长期建藏的决心。
谭冠三在新西藏初期建设中,可谓是倾注了全部心血。1962年,在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缠身的情况下,中央领导下死命令要求他回内地休养。谭戎生说,父亲在下飞机后直接就进了医院。
即使在北京治病,谭冠三依旧心系西藏,他精简自己身边的人,要他们重回西藏工作。聂荣臻元帅在探望他时,他还想着病好后再回西藏。
1985年,谭冠三在临终前,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将骨头埋到西藏,最后化成肥料,再为西藏人民做点贡献。”如今谭冠三长眠于他曾经建设的拉萨八一农场的苹果园里,兑现了铮铮誓言。
谭戎生回忆说,时任西藏自治区的领导就说:“谭冠三同志的骨灰安放在任何的地方都是理所当然的,都是应该的。”说到这里,谭戎生不禁哽咽。
谭冠三亲自担任八一农场场长,身体力行带头参加农场开荒种地。
创建八一农场
邓小平曾经给过一个十二字锦囊妙计——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谭冠三在抵达拉萨后,做出一个开创性举动,成功创建了八一农场。这一丰功伟绩,至今仍被当地人所传诵。
谭戎生说,当时解放军刚刚进入拉萨,缺粮少衣,西藏的一些反动分子也趁机囤积粮食,不卖给解放军。“部队就用现大洋在拉萨西郊买了一片荒滩地,用来开辟农场。西藏上层都不相信能在这种荒滩地上种出粮食,但是我们十八军战士有信心,也有农耕经验。结果是大丰收,萝卜三十多斤,又粗又长,圆白菜几十斤,能坐个小孩儿上去……”即使是今日的讲述,谭戎生也倍感激动,高兴地合不拢嘴。
除了种粮食,八一农场还种植了苹果树等树种。谭冠三每次回内地开会,都会带树苗回西藏,将近40亩地的苹果园至今仍在为拉萨市民提供新鲜水果,这片树林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将军林卡”。
八一农场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战士们的吃饭问题,也是当时的流浪儿救助地,收养了几百名流浪儿童。第一代藏族女拖拉机手、第一个登上珠峰的藏族女运动员潘多、还有原西藏自治区副书记巴桑等等,都是从八一农场队伍里培养出来的。
回想父辈们的辛勤付出,谭戎生说,老西藏精神要永远传下去。
谭冠三当年在八一农场果园。(谭戎生提供)
延续父亲的西藏情怀
谭戎生是谭冠三的长子,1986年,时年46岁的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子承父志、为父出征,主动要求调往西藏边防部队,延续父亲的西藏情怀。谭戎生的妈妈也坚决地对他说:“干不好,你就滚回来。”
“这不仅是精神的留存,更是以实际行动告慰父亲。”谭戎生说,“这一辈子如果我们不接过父母的接力棒,那就是白活了,所以一定要去。”
谭戎生要求去第一线,抵达拉萨第一天,他就去了日喀则边防部队。“不想在拉萨,我认为的第一线就是祖国边防,守卫边防,你不去边防上,守在拉萨算什么?必须去第一线!”
边防条件艰苦,“电力不足,水也定时供应,住的土坯房子,一刮风就哗啦啦地掉土”,但是谭戎生不后悔,在西藏一工作就是六年。他说,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边防战士,“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边防部队是最可爱的人,值得我们学习。”
无论当年的谭冠三,还是今天的谭戎生,西藏对他们而言,永远都是精神的故乡。谭戎生已退休,他说,愿意为西藏的跨越式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原标题:谭戎生缅怀先父谭冠三 让生命在西藏遗存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