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渠底塔:从藏乡“情歌王子”到民族文化守护者

夏克斌    发布时间: 2015-01-15 16:05:00    来源: 绵阳晚报

  历时12年整理出1000首面临消亡的民歌,用10年时间出版7本民俗文集……77岁的平武虎牙藏族老人渠底塔,多年来投身于抢救、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位当年被称为虎牙藏乡“情歌王子”的老人,以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情怀,正成为民族文化的守护者。

  一

  一环大地伸伸展,

  一架双牛缓缓前。

  一首牛歌飘闪闪,

  一犁沃土起翻翻。

  二

  一架犏牛迈步前,

  一名犁手舞长鞭。

  一犁沃土黑油灿,

  一股泥香入鼻端。

  三

  犏牛对对悠悠转,

  犁手人人坦坦然。

  沃土犁犁油灿灿,

  人心暖暖乐颠颠。

  ——摘自渠底塔《耕地三首》

  传承民族文化

  10年出版7本民俗文集

  从2005年开始,渠底塔利用其厚重的知识积累,着手整理和编写民俗文集,到目前共出版了《独日雄风》、《神秘的虎牙》、《涪源流韵》、《藏乡神韵》、《民国平武鸦片烟患》、《民国平武烟匪轶事》、《1976松平大地震亲历记》等7本民俗文集,全方位展示了虎牙藏族及平武的民族民间艺术、地方民俗和历史文化。其中,《藏乡神韵》获得四川省最高级别的艺术奖项——巴蜀文艺奖民间文艺类铜奖。

  这些书籍的出版,不仅填补了虎牙藏族文化的空白,还对独具虎牙地方特色的藏族文化起到了抢救、保护、弘扬的作用。埋藏在雪域高原面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渠底塔抢回来了。

  更让人感动的是,渠底塔收集、整理、编写的7本民俗文集,是在他左手有伤的情况下进行的。

  1978年秋天,渠底塔领队在岷山山系的猫耳山采集野生药材标本活动中,与一头黑熊遭遇。虽然幸运地逃过了一劫,但左手留下了永久的伤痕。

  “如今写字时间久了,左手就会酸疼,有时甚至严重影响写作。”每当左手旧伤疼痛时,渠底塔都咬牙坚持下来,几乎天天笔耕不辍,“我愿意继续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让优秀的民族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让更多人认识并喜爱它们。”

  大家莫等闲,

  快快一起走上前。

  一起手牵手,

  圈扯圆。

  圈扯圆,

  锅庄庆新年。

  圈扯圆,

  锅庄庆新年。

  ——渠底塔整理的虎牙锅庄歌词节选

  抢救藏族民歌

  发掘整理1000余首民歌

  “虎牙藏族乡位于平武县西北部,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藏族群众说:人会走路,就会跳舞;人会说话,就会唱歌。因此,这里也成为歌舞的王国。”渠底塔生长在虎牙藏乡的山寨里,从小在优美的山歌声中长大。由于声音高亢嘹亮,长相英俊潇洒,从青年时代起,渠底塔被当地人称为“情歌王子”。“当年,也正是因为我情歌唱得好,赢得了爱人龙芝草的芳心,让我俩喜结良缘!”对于虎牙民歌,渠底塔有着特别的感情。

  “看着曾被众口传唱的民歌日渐消亡,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痛!”1999年从县人大领导岗位退休后,渠底塔为让家乡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放弃在城市享受天伦之乐,不辞辛劳地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也因而对虎牙藏族歌舞、对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千百年来,歌舞是虎牙藏族群众重要的精神支撑,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把耕、织、采、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各种动作,用粗浅的文字写成民歌,编成舞蹈。没有乐器,用锣、鼓、钹伴奏。麦收打场、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生活起居、饮食习俗、婚丧嫁娶等都用歌舞表演出来……

  渠底塔也清醒地意识到:这些数千年自然形成的民族歌舞,从表演形式和演唱风格,都只有原风原貌、原腔原调的记录。若不及时记录整理,虎牙藏乡的歌舞真的就会消失在山林里了。于是,他每年都要深入虎牙藏乡数十次,走访当地农民和知识分子采集收录资料,并历时12年时间,将1000余首具有浓郁雪域风韵、藏乡特色的虎牙藏族舞蹈、曲调、民歌、山歌,整理编著成《藏乡神韵》一书。他还与虎牙退休教师张震川合作,耗时两个多月将36种藏歌和20多种不同唱法的民间山歌谱成曲。

  今年3月,央视七套《乡村大世界》走进平武,在报恩寺广场举行海选活动。渠底塔踊跃参演,并一口气演唱了多首虎牙藏族民歌。其高亢的音色,婉转的旋律,让央视编导大为叹服,“越是民族的,才越是有生命力,渠底塔老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让人感动,‘情歌王子’的称谓当之无愧!”

  雄峰雪闪光,

  青麓是家乡。

  绿水乡民润,

  青山垒谷仓。

  江流织锦绣,

  云海画屏装。

  滚滚东流水,

  涛涛奏乐章。

  ——摘自渠底塔诗作《雄峰雪闪光》

  用诗的语言

  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赞美

  除了收集整理民族文化,渠底塔还热爱写诗,并且担任诗协负责人多年。这些年来,他写下了大量讴歌党和祖国、歌唱家乡巨变的诗作。“山川人文,皆可成诗,清新质朴,却又让人回味良久。”对于渠底塔的诗歌创作,有人这样评价。

  “写诗,就是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赞美,表达对人生的感慨,表达对社会的认知。”如今,虽已是七旬老人,但渠底塔仍然坚持每天创作诗歌。在其他人已经熟睡的时候,他书房的灯还亮着。这些年来,他创作的诗歌达数百首,获得省、市、县多项奖项。而渠底塔所在的诗协成立以来,认真贯彻党的工作方针,为宣传平武作出了积极贡献。老人们经常在一起相互探讨切磋、吟诗诵读,渠底塔的家里经常欢声笑语一片。“没有办公场地,就让家里成为大家的创作园地和交流场所。让家变成诗歌的海洋,也是一大乐事。”

  “宝顶屹苍穹,涪源润藏童。耆年胸坦荡,晚暮趣无穷。陋室书天地,蜗居垒顶重。豪情歌盛世,泥土味香浓。”这是渠底塔在70岁生日时所作的一首诗歌,既是对家乡的赞美,也是对自己的写照和鞭策,“趁现在身体还硬朗,努力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创作出更多有时代特色的诗歌。”

  原标题:77岁老人渠底塔:从藏乡“情歌王子”到民族文化守护者

(责编:于超)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