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花甲老人冯启双:40年在藏经历积淀创作灵感

郭祚彬    发布时间: 2012-06-14 15:30:00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中国的“歇后语”诞生于公元十一世纪,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我国虽有二百余部“歇后语”面世,但《西藏歇后语》创作人冯启双老先生所创作的歇后语可谓是一部经典之作。40多年来,冯启双创作出了若干妙语,他说,要留给世人一些精神财富。虽退休多年,但已过花甲之年的冯启双也没闲着,他一边国内外到处旅游,积淀创作的灵感,一边又创办了“郫县老年大学蜀西文艺俱乐部”,这个满怀艺术理想与抱负的老人,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懈追求。

冯启双在旅游的时候不忘拍摄美景。图由 冯启双 提供
冯启双在旅游的时候不忘拍摄美景。图由 冯启双 提供

  在藏工作40多年 创作出《西藏歇后语》

  冯启双在西藏工作40多年,现已退休回到四川老家安享晚年,我们只能通过电话采访他。一提到西藏,一提到“歇后语”,这位63岁的老人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在电话中,冯启双侃侃而谈,他介绍说,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歇后语产生可是有着很多精彩的故事,一些歇后语可以是历史人物、故事或地点等等。

  冯启双在西藏工作40多年,西藏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淳朴的民风民俗、古朴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他在西藏40多年的工作、生活经历,于2009年创作出《西藏歇后语》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说,西藏是他的第二故乡,是他创作的源泉。

  家乡“展言子” 奠定创作基础

  冯启双出生于四川射洪县,四川人说话爱“展言子”,即说话时讲几句歇后语等。歇后语生动有趣,喻意贴切。地方特别的“言子”,指由某一地方特殊的而又为这一带人熟知的人、事、物而产生的“言子”,多在“言子”产生的地方流行。如“茶壶里头装汤元──有货倒不出来”、“茶壶头下挂面──难捞”、“茶铺头的龙门阵——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癞蛤宝吃豇豆——悬吊吊咧”、“缺牙吧打哈欠——一望无涯(牙)”等等。这些“言子”都特别生动有趣,耳听目染,为他在西藏创作《西藏歇后语》奠定了基础。

  家乡的熏陶为冯启双编写歇后语奠定了基础,而真正促使其《西藏歇后语》诞生的还是诗人杨从彪。

  上世纪末,文学刊物《拉萨河》选刊了冯启双自创的歇后语70多条,一经刊出,受到许多读者的青睐。诗人杨从彪发表文章,高度评价冯启双所创作的歇后语的独创精神和艺术价值,热情鼓励他把独辟蹊径的歇后语创作持续下去,于是才有了如今这本凝聚冯启双智慧和心血的《西藏歇后语》。

  从冯启双的《西藏歇后语》里我们看到很多有趣的“歇后语”,如“下雨天不带帽子——精(经)灵(淋)”、“老阿妈捏糌粑——真抓实(食)干”、“珠峰顶上作报告——高谈阔论”、“牦牛背后扬鞭——吹(催)牛”及他退休后新创作的“珠峰顶上抛乒乓——高俅(球)”、“尘土落定珠峰上——埃及(极)”、“抱鸡婆天黑才进屋——晚报(抱)”、“酒驾撞死人——罪(醉)上加罪”、“吃咸蛋吐妙语——有言(盐)有味”等等,这些歇后语妙趣横生,特别有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读后令人忍俊不禁。

  冯启双说,闲暇之余,他的作品能让大家一睹为快,也是他人生的一大乐事。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