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孜县联系采访对象时,“连长啦”这一称谓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
原来,生活在江孜县江孜镇东郊村的普布次仁老人,因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当过几十年的民兵连长,在东郊村一带,老人的本名早已被人遗忘,大家都习惯称呼他为“连长啦”。
见到“连长啦”,果然不同凡响:瘦高的个儿,军绿色的军装上衣衬托着笔直的腰杆,虽满头银发且略显苍老,但有一种军人气质还是跟“连长啦”这一称谓非常贴切。
普布次仁老人今年79岁,新社会给予他的“连长啦”这一称谓伴随了大半辈子,但是旧社会苦难的童年生活也难以从他记忆中“删除”。
老人生活的东郊村一带,和平解放前,大多是白居寺的属地。老人和父母兄弟一家作为佃户,耕种寺院的5亩土地。
“那时候水利设施几乎不存在,耕牛和农具也要租借。”老人回忆了起来。
父母兄弟们一年到头,起早贪黑,整天就在农田里忙活着。普布次仁老人从记事起,就已经是父母的得力助手。
“哪有现在孩子幸福,背着书包上学,不愁吃、不愁穿。”老人感慨道。
繁重的劳动和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似乎永无穷尽,在老人14岁那年迎来了民主改革。
“天真的变了,再也不用交租上税,人和人也没有了高低贵贱之分。”老人说。
从此,普布次仁老人以一种兴奋和激动的心情融入到新社会发展变迁的时代洪流之中。
当过村组长,干过副乡长、乡长,但是从1966年至2002年,36年的东郊村民兵连长,是他“从事”的最重要的事业。
“我喜欢枪械,喜欢做军人的感觉,天生可能就是当兵的料!”老人郑重其事地说。
正是因为老人的这种情结或是追求,他的二儿子普琼,在新社会里成了一名军人。戎马一生,目前已经退休,在日喀则市安家落户,安度晚年。
“我现在最惦记小孙女明吉,从小学习很好,现在在内地上大学。”
老人不清楚他的孙女在哪座城市,上的是哪所大学,但他风趣地跟我们说:“反正上的肯定不是军校。”
看来,体味过旧社会的苦难,也在新社会里风风光光成为“连长”的普布次仁,早已把军人的情结,烙印在了内心深处。
原标题:[牢记历史 珍惜现成]普布次仁:东郊村里的“连长啦”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