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小镇成外贸“桥头堡”
丁文文   发布时间:2014-12-17 10:19:00   来源:西藏商报

  从每天只有十几辆贸易车到如今上百辆等待海关查验通关的“长龙”;从单一的食品进口到目前的70多种产品;从泥泞坑洼不平的烂路到现在整洁平坦的油路;从低矮的小木屋到三层小别墅……亚东、樟木、吉隆三个偏远小城镇,经过岁月的洗礼,依托口岸边贸的发展,如今已逐步成长为西藏对外经济贸易的“桥头堡”。

  每日通关车辆 由十几台增加到上百台

  走进樟木镇,各种肤色的人聚集在此。漫步在狭长的樟木镇街头,随处可见当地边民、外来内地商户、尼泊尔商户的身影。樟木口岸与尼泊尔隔河相望,当地居民都是夏尔巴人。以前,在樟木的夏尔巴人长期依靠农牧业为生。近年来,随着边境贸易逐年升温,越来越多的夏尔巴人走上了经商之路。在樟木镇迪斯岗村,有很多当地居民拥有自己的尼泊尔进口商品商店,商品包括手表、化妆品、食品、服饰、工艺品等。很多店主称,自己不会亲自去尼泊尔进货,货物由过境的边民带回来,每人每天可携带8000元的货物免税通关。

  而在亚东仁青岗边贸市场,日喀则海关综合业务科副科长索朗次旦介绍:“2006年刚通关时,每天只有十几辆出境贸易车辆,现如今,每天有上百辆出境贸易车辆等待查验通关,为了提高通关效率,我们把车辆分成了A、B、C三组,每天限定60辆通关。”索朗次旦说,现在他很明显地感觉到参与边贸的人越来越多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边民甚至拥有了自己的小货车,有的还不只一辆。”

  吉隆口岸将于下月正式扩大开放,随之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借着口岸扩大开放的大好机遇,当地老百姓也在心里盘算着:开家尼泊尔纪念品店、扩大店铺门面、买辆货车跑边贸、抢租黄金地段的铺面……

  31岁的刘样来自四川大邑,在吉隆镇开了个小商店,已经经营了有5年之久。现在,他终于盼到了吉隆口岸正式扩大开放。“以后来吉隆的人越来越多,口岸扩大开放后再进口些尼泊尔商品,商店的生意会越来越好。”刘样的心愿简单而朴实。

  贸易量上升 旅游物流等产业随之发展

  2006年7月,亚东乃堆拉边贸通道开放。从2007年开始,每年5月1日开放,11月30日关闭,历时7个月。乃堆拉边民互市贸易通道开通至今,贸易量逐年攀升,进出境边民与运输工具所载货物品种及数量急剧增多。在樟木镇,街道两旁的中外商店里经营着来自中国、尼泊尔、印度、法国等国家的各式各样的物品。“以前只是进口些印度的白糖、饼干,现在印度香水、洗发水、毛毯等百货类占据了主要市场,我们也顺应市场需求,扩大了进口产品的种类。”今年62岁的洛桑是亚东县下司马镇人,做边贸生意已有8年之久,拥有两辆货车的他每次都从印度进口植物油、日用品等,回来后又将进口商品批发到拉萨、江孜等地。

  和洛桑一样,眼下各口岸的边民都在忙着增加自己进口商品的种类。随意走进一家商店,便可以看到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国外知名香水、印度毛毯、尼泊尔手工编织背包等。各口岸的扩大开放,带来的不仅仅是进口产品种类的逐渐丰富,贸易量的急剧增长,还有旅游、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改善 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

  “简陋的吊脚楼,泥泞不堪的烂路……”在樟木镇待了17年的商户彭女士见证了这些年樟木的变化。“你看,现在到处都是三层高的小洋楼,路面也是平坦的油路,在樟木做生意的尼泊尔人也逐渐增多,有卖蔬菜水果的、开餐馆的,还有开商店的。”

  初到樟木的人会惊奇地发现,这里有了出租车。2011年年底,结合道路窄、经商旅游人员多等情况,樟木镇樟木村成立了出租车公司,由当地群众集资200多万元,购买了41辆奇瑞QQ和微型面包车,成了樟木这个边境小镇一道亮丽的风景。

  延续到今天,无论是被人们誉为雪域高原“小香港”的樟木镇,还是“秘境吉隆”,抑或是原始森林亚东,在街头,各种肤色的游客、商人来来往往,停靠在街道一侧等待装卸货物的大小汽车似盘绕在山间的长龙,俨然是一个个国际小都市,热闹非凡。相信,随着西藏促进大边贸、实施大通关政策的实施,这些口岸的贸易发展将会不断迈上新台阶。

  原标题:昔日小镇成外贸“桥头堡”

(责编:范凡)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