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上世纪60年代,一首《唱支山歌给党听》让才旦卓玛浑然天成的“金嗓子”响彻云霄、传遍华夏。歌唱家的歌声就像是那个时代的血液,流淌在时代的脉搏里,也牢牢地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
西藏民歌,是西藏民间文学中瑰丽的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
千百年来,歌舞已成为藏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虽然,歌与舞有着不同的概念,但起歌则舞,起舞则歌是藏民族的常态。可以说,西藏不仅是民歌的故乡,更是与歌如影随形的孪生兄弟“舞的海洋”。
藏族俗语说:“没有歌声的人犹如一头牦牛,不会跳舞的人就像一根木头。”不论劳动或休息,藏族人民歌不离口,舞不离脚。在田间地头,聚集在一起,就地起舞,尽情方休。
在千里青藏高原,翩翩起舞、载歌载舞的人们随处可见。这里的人们也把能唱会跳当作一种光荣,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学习歌舞。
浩如烟海的西藏民歌
西藏民歌,是西藏民间文学中瑰丽的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纵观西藏民歌的发展历程,反映了西藏民族社会历史、时代生活、风土人情以及文化艺术演变的基本概况。
早在西藏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文学的形式,民歌已经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了。敦煌古藏文史书记载:苏毗部落大臣韦·义策和娘·曾古归顺于吐蕃部落首领达日聂赞(即松赞干布之祖父),二人在回归路上,娘·曾古讲(唱):汤文大河之岸,雅鲁藏布对岸;有一人,人之子,实乃天神之嗣;唯天子方能驾驭,唯鞍鞯才能驮运。
义策和曾古昼藏野猪林,夜入堡寨,业同盟誓。当地群众察觉后,唱道:杰士坐骑骏马,白昼藏于猪林;夜晚潜行堡寨,敌人乎?友人乎?
从这些记载的文字来看,起码在公元6世纪时,藏族民歌已经作为语言交流在使用。西藏民歌的语言特色,是由藏族人民的历史和环境、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它来源于群众,经过人们的口领文传,被锤炼得愈加完美。
与其他民间文学样式比较起来,西藏民歌更具有劳动人民的特点。从西藏民歌中,我们可以听到西藏人民发自内心的声音,可以看出群众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思想见解和政治态度,并能了解到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基本愿望与要求。
可诵可唱随歌伴舞
虽然,西藏民歌与乐曲、舞蹈在概念上不同,但西藏民歌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具有可诵可唱并能随歌伴舞的特点。按其结构和表达形式分,西藏民歌可分为“鲁”(亦称古如)和“谐”两大类。
“鲁体”民歌又分为“拉鲁”——山歌和“卓鲁”——牧歌。而“谐体”民歌品种较多。从地区划分,“堆谐”——流行于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康谐”——流行于昌都以东的藏区;“巴谐”——即巴塘弦子。从内容与形式上看,分“谐青”——颂歌专在仪式、典礼上唱;“勒谐”——劳动的歌;“果谐”——圆圈舞;“达谐”——箭歌;“热谐”——铃鼓舞中唱的歌;“羌谐”——酒歌等等。
驰名中外的著名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就大量采用了“鲁体”民歌形式。到11世纪后期,米拉热巴创作了具有特殊风格的“道歌”。“道歌”虽是诗人之作,却是“鲁体”民歌形式。据史书记载,米拉热巴少年时非常喜欢民歌,因此在他的“道歌”中采用“鲁体”民歌形式,致使许多诗句在民间广为流行、传至今日。这是西藏诗歌史上“鲁体”民歌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公元17世纪初,一位叫丁青次仁旺堆的人,改编一出藏戏剧本《诺桑法王》。在这个剧本中,他引用了不少“谐体”民歌。这种民歌形式,不论在格式、音节和句数上,都发生了与“鲁体”民歌不同的变化。就文字记录依据看,至少在17世纪以前,就产生了后人称为“谐体”民歌的形式。
17世纪末,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创作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情歌”,经过两三百年的传抄、传唱,已深受群众喜爱,有的已成为民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仓央加措“情歌”的广泛流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谐体”民歌的繁荣和发展。
难分彼此的西藏歌舞
都说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们称这里为“歌舞的海洋”。《隋书》说藏族先民“好歌舞”,足以证明藏族歌舞的悠久历史。
藏族史料《智者喜宴》记载,公元8世纪,吐蕃藏王赤松德赞时期,为庆祝在藏落地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的顺利建成,全藏举行了为时一年之久的“歌舞游宴”。在此一年之内,人们“跳起欢乐舞,唱着欢乐歌,日复一日无间断”。“歌舞游宴”所跳歌舞有“大型的快乐舞”和“鼓舞”。跳鼓舞时,“所有男女少年装饰打扮,手执牛尾,击鼓歌唱舞蹈,他们学牦牛叫声、狮子吼声和老虎啸声”。演员“戴着面具”,“手里拿着鼓”,还伴以“犹如天空降雨一样”的呼声。
随着时代变革,民歌也产生了一种新颖、热烈的反映新时代的内容和风格,这就是西藏的新民歌。
才旦卓玛是演绎藏族新民歌的代表人物。新民歌与传统民歌无论在题材、思想和形式等方面都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新民歌以颂歌为主,它用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热烈而朴实的感情,歌颂共产党、毛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歌颂新社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西藏新民歌平地崛起,类似《家乡变换新颜》、《北斗星光辉照高原》、《犹如甘露滴心窝》、《唱不完心中美意》等这样的民歌,说明了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赋予了民歌更丰富多彩的内涵。
原标题:可诵可唱 随歌伴舞——西藏民歌文化一瞥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