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完成的铜制果盘。
藏族金属锻制技艺是以金、银、铜、铁等金属为原料,辅以木料、动物皮毛等原料,进行生产、加工,制作成各种器具的手工技艺。作为传统技艺,藏族金属锻制技艺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漫步在拉萨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精美的金银铜器锻造的锅碗瓢盆,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水壶,上面雕刻的藏式花纹都透着一股浓香的酥油味。金银铜器制品已经融入到藏族同胞生活的方方面面里了。
达娃在打制铜器。
技艺充满“酥油味”
藏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民间工艺美术绚丽多彩,其工艺美术品绝大部分是金、银、铜、铁材料制作的,尤其是装饰部分更是以金银珠宝为主,这与其生活环境有关。藏族金属制品主要分为宗教法器、民族乐器、日用器皿、建筑装饰、绘画艺术五大类。吉祥八宝、曼陀罗、妙翅鸟、龙、凤、雄狮、圣兽、祥云、宝焰等等,也是常用的纹饰。无不显示出本地能工巧匠的娴熟技艺和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体现了藏族金属工艺美术的璀璨。
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藏族金属锻制技艺(扎西吉彩金银锻铜技艺),在区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位于日喀则市的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历史很悠久,该加工厂是在1960年的工匠互助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0年改名为扎西吉彩金银铜器社,生产项目为金银铜器加工,1987年又改名为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该厂生产的产品主要以群众生活所需用品及宗教用品为主,还生产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等,产品种类多达百余种。
经过实践和磨合之后,藏族金属锻制技艺逐渐走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绽放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审美情趣与无限的艺术魅力。金属锻造的手艺也随着周边民族间的频繁交往越发成熟、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属工艺加工流程和技术门类,保证了金属工艺和审美取向的有序传承。
铜器成型过程中,需要用火烧才会变软,易于做成各种形状。
火烧过之后,用手就可以让铜器变形。
广为人知的托嘎铜器
10月15日,下午4点05分,记者一行驱车抵达山南地区贡嘎县托嘎村达娃传统民族铜器加工专业合作社。随着西藏旅游市场的升温,古老的民族手工业重焕生机。2009年,山南地区贡嘎县托嘎村村民达娃把自己的家庭作坊改造成了合作社,并把全村的铜匠师吸收进合作社,村子里的年轻人看到依靠传统工艺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纷纷申请加入合作社,学习技艺。
听达娃讲述,起初,该合作社只是个小型的家庭作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铜器的需求与日俱增,加上达娃精湛的技艺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追捧,过去的规模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为筹措资金扩大规模,以达娃为主的6人筹资63万元成立了铜器加工合作社,并投资20余万元建了440平方米的厂房,添置了设备,扩招了徒弟。目前,合作社有工作人员9名,设立了独立的操作间、展示厅等。
近年来,山南地区贡嘎县托嘎村通过成立铜器加工合作社,使以前藏在深闺无人知的托嘎铜器提高了知名度,同时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现在订单越来越多,厂子规模也越来越大。铜器产品也在不断丰富,现在主要销往拉萨、日喀则、昌都、山南等地。”说起这些,达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达娃的徒弟在打制水缸盖子。
上等铜器工序复杂
暖瓶、果盘、水壶、糌粑器皿、香炉、酒壶、酥油壶、铜盆、铜勺、宗教器具……在达娃的合作社展示厅里,琳琅满目的铜器成品摆满了整个房间。“做一个品质上等的铜器工序非常复杂。首先需要对材料进行上千次的锤打,打出想要的大体形状,然后焊接、打磨、包圈、雕花,最麻烦的是敲和磨。”达娃说,“像我的话,一天从早到晚可以做一个铜水壶。”
说到这,达娃起身走向院子里的操作间,现场演绎其锻造技术,在“叮叮咚咚”的敲打声中,不一会儿,一个铜制酥油壶的底便见雏形了。“敲、烧、泡、洗等一系列流程下来,一个铜制成品才可以出来。”达娃向我们讲述着制作工艺流程。
谈起在首届“藏博会”上参展销售的情况,达娃直言在藏博会上销售了2万多元的产品,每件产品的价位在50元至2000元不等。在藏博会现场,水壶、铜勺、水舀卖得最好。对于合作社以后的发展,达娃表示,今后将多接触市场,了解客户需求,做出更多更好更受欢迎的铜器,“今年将继续扩建厂房,以后要在产品的品种、花样上多做些翻新,做一些装饰品、旅游纪念品,让我们托嘎的铜器卖到内地,卖出国门。”
展示厅里琳琅满目的铜器成品
原标题:托嘎铜器 从家庭作坊走向规模化生产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