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松雕刻:优雅而动情地传颂木雕传奇
王珊   发布时间:2014-07-16 15:04:00   来源:西藏日报

普松雕刻作品
普松雕刻作品 摄影:靳吉丽

  一座偏安一隅的小村,一位耕田犁地的农人,平凡之下是代代相传的精妙手艺,一雕一刻一划,空白的木板便有了传奇的成色。跃然灵动的经文,栩栩如生的神佛,从葱翠之间到广阔高原,当微风吹动山口的经幡时,也将尼木乡间的木雕传奇传诵得优雅而动情。

  从拉萨向西,离开雅鲁藏布江往北,来到一片植被丰茂、气候宜人之地,这就是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尼木县。普松是尼木县辖的一个乡,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普松寺倚山傍湖,卓然透出几分灵性。在寺的右侧,连绵起伏的山峦上距离不等地散落着8个自然村,村里家家户户都会雕刻,普松也被称为“雕刻之乡”,闻名全西藏。

  我们采访组一行慕名前往普松乡曲水村,寻访远近闻名的雕刻艺人旦增朗杰。曲水的藏语意思为“流水沟”,因为曲水村7组和8组之间有条小河,所以曲水村由此得名。普松乡副乡长普布次仁一边带领我们往旦增朗杰家走,一边给我们介绍,曲水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然而80多户村民中大多在务农的同时,还从事雕版工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雕刻,这里的雕版与吞巴的藏香,雪拉的藏纸一起被称为“尼木三绝”,是尼木人引以为傲的手工技艺之一。

  上千年来,普松乡所保留下来的雕版技艺成为雕刻界及印刷界的一块“活化石”

  我们跟随普布次仁从曲水村委会徒步10多分钟,就来到了一家藏式小院前。刚推开院门,就被一阵狗叫声吓着了,赶紧退出大门。旦增朗杰立即从二楼下来,几声吆喝,黑狗就安静了。走进院子,满地都是草料和牛粪,这是典型的传统藏式民居,一楼关牲畜,二楼住人。爬上二楼,走进客厅,旦增朗杰的家人立马给我们倒上酥油茶和青稞酒。环顾四周,靠窗边的卡垫上摆放着各类雕版工具和正在制作的雕版。旦增朗杰腼腆地说:“刚接了一个大活,帮林芝的一座寺庙雕刻经文,别人预付了5000元的订金,这段时间一家人都在忙活这个。”

  在曲水村,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吐蕃王朝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为选择建新都的地点,来到拉萨河谷。当他下河沐浴时,见水中放出灿烂亮光,光芒投射到一块岩石上,如彩虹降临,在对面岩石上显出六字大明真言。松赞干布得此吉兆,遂请尼泊尔工匠将自然天成的佛像在石头上镌刻出来,然后在拉萨河谷建立新城。从此,石刻便成了西藏最常见的艺术表达方式。此后,该技术被转移到雕刻在木板之类的材料上,发展出刻板印制经书和医学、天文历算等典籍。

  据史料记载,普松乡的手工木雕历史可追溯到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吞弥·桑布扎创制藏文后。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强力推行下,使之成为吐蕃的通行语言。为使信息广泛传播,最初的文献就刻写在木简、石碑、贝叶等物体上,直至文成公主进藏时,从中原带来了用于书写的一套设备和技术。松赞干布时期以前,雕刻技术已被藏族先民广泛使用,但技术尚不成熟,未成主流,译著和著作还多为手抄。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古老的雕版印刷业被现代出版业所替代。西藏人民出版社成立以前,西藏曾盛行古老的雕版印刷,以木刻板印制经书和医学、天文历算等典籍,雕刻技艺也从人们的视野中渐渐淡出。现西藏范围内只在尼木县普松乡一带还传承这门技艺,普松雕刻世代传承下来,雕刻艺人在长年累月的钻研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成就了今天的盛誉。

  过去,雕刻主要是为旧西藏上层的宗教活动服务,现在,雕刻内容从最初的体现宗教活动、人物礼仪、自然风光等扩展到现在的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木雕工艺品已成为广受游客青睐的旅游产品,普松雕刻形式多样,应用广泛,不仅有单一的文字雕刻,还有图文并茂的图案;不仅用于佛教活动和旅游纪念,还应用于印经幡,今天在西藏一个个山口上高高悬挂的五色经幡,大部分都是用普松雕版印制而成的。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