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1987年文化部为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丰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而设立的一个文化品牌项目。
目前,西藏有22个乡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录。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尼木藏香制作技艺、南伊珞巴民族乡的编织、“中国最后的陆路孤岛”陈塘的夏尔巴舞蹈等,它们都是西藏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它们在雪域高原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穿着传统服饰的珞巴族姑娘小伙在院子里的摩托车上闲谈 摄影:李莉
从刀耕火种到传统技艺制作
文化部近期公布了2014至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首次入选 。
南伊珞巴民族乡的珞巴编织,是珞巴族典型的传统文化形式,当地百姓编织技艺精湛,作品色彩夺目。
南伊沟风光秀美、景色如画,虽然海拔有2500米,但生态保护完好,汇集了河流、原始森林、植被等美景。南伊沟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珞巴族集中居住的地方之一。在西藏和平解放以前,珞巴族一直生活在大山深处,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部落生活。如今,珞巴族百姓早已过上了现代的生活,而他们一些独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仍然保存完好。
在没有掌握纺织技术以前,珞巴族百姓都用兽皮、植物茎叶来御寒遮羞。后来,珞巴族的祖先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对各种植物的特性有了了解,并懂得了从野生植物中提取纤维的方法。之后,又创造发明了简单易用的纺织工具和纺织技术,使珞巴族人民学会了纺织土布并用此缝制衣服。
珞巴族传统生活工具的模型 摄影:刘闫
珞巴汉子的愿望成现实
走进珞巴族部落山庄,只见墙壁和屋顶全部是由竹子编串而成。房屋的一头是招待游客就餐用的餐厅,另一头则是一个小型博物馆。
博物馆陈列着珞巴族传统的竹弓、长剑等生产用具以及锅灶、服饰等生活用具,墙上还挂满了反映珞巴族历史的老照片。在这里,游客可以一边用餐,一边了解珞巴族的历史和生活变迁及珞巴族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29岁的林东是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人,他从来没有想过,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56个民族国歌合唱团,会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
“当时,许多人听说我是珞巴族,都很奇怪,有些人甚至从来没听说过这个民族。从那时起,我就想,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回忆起自己的创业路,林东感触地说道。
南伊沟风光秀美、景色如画,虽然海拔有2500米,但生态保护完好,汇集了河流、原始森林、植被等美景。珞巴族虽过上了现代的生活,但一些独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仍然保存完好。林东正是看上了家乡这些独有的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决定依靠旅游致富。
琼林村距县城仅有10公里,在国家“兴边富民行动”的推动下,投入资金443万元,着力打造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了珞巴族文化展厅、风情文化广场,对珞巴族服饰、歌舞、竹器编织等传统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建成了珞巴民族特色优势产业园,对珞巴族特色旅游文化产品进行了开发和商标注册。
西藏林芝米林县南伊乡才召珞巴民俗村的一户民居房屋整洁、环境优美。摄影:靳吉丽
珞巴村民走上致富路
珞巴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曾经居住在藏东南高山峡谷之中,以打猎为生,过着半原始的生活。如今,从草房到“别墅”,从打猎伐木到生态旅游,从贫穷落后到幸福小康,珞巴人在国家投资和援藏工程的大力扶持下,已经过上了幸福的安居生活。
身着珞巴族传统服饰,60岁的琼林村村民达伊手法娴熟地编着一个竹篓。浓浓的民族韵味,引来游客们驻足观看、拍照。老人说,自己一天能编5个竹篓,一个竹篓能卖50元。
与达伊一同编竹篓的,还有珞巴族汉子达有。由于受过工伤,达有的右胳膊不幸被截肢,他一边熟练地用左手进行着手工编织,一边对记者说:“以前珞巴族不太重视教育,可现在不一样了,村里已有好多孩子考上了大学,去年,我儿子也考上了大学。”
特点:独特的民风民情,珞巴族编织技艺,美丽的田园风光。
交通:南伊沟距离林芝地区八一镇约80多公里。自驾车1个多小时。沿途风光极美,雪山、森林、尼洋河风光、田园村落,美不胜收。
路况:全程为柏油路面,弯道多,沿途村庄多,需小心驾驶车辆。
最佳旅游时间:每年的7-10月为最佳旅游时间。夏季,生机盎然,鲜花盛开;秋季,色彩斑斓,如童话世界一般。
原标题:南伊珞巴民族乡 满载乡土气息的传统技艺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