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首页 > 藏传佛教 > 政策与研究 > 研究

都兰出土舍利容器

许新国   发布时间:2014-05-27 08:46:00   来源:中国藏学

  

  在我国以小型棺瘗藏舍利,当滥觞于唐代初年,据《集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唐高宗显庆五年(660)春三月,敕取法门寺舍利往东都洛阳宫中供养,“皇后舍所寝衣帐直绢一千匹,为舍利造金棺银椁,数有九重雕镂穷奇。”这可能是文献中首次记录以棺椁瘗藏舍利的事实。武后所舍的这套金棺银椁的九重舍利容器现已无存,或许毁于武宗灭佛之时。

  目前所见从考古发掘中获得的纪年最早的棺椁舍利容器实物,是出土于甘肃泾川唐大云寺基的一套,共五重,由外向内依次是盈顶石函、鎏金铜函、银椁和金棺,棺内琉璃瓶中藏有14颗舍利。据考,此舍利石函的埋入时间为延载元年(694)①(注: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泾川县出土的唐代舍利石函》[J],《文物》1966年第3期。),上距武则天为法门寺佛骨舍金棺银椁已过34年,表明在此期间,以中国式棺椁瘗藏舍利已在全国流行。

  这件铜匣内的银椁前后两面作上圆下方形,椁之两侧前高后低似卧梯形,椁盖作复瓦式,椁座呈长方形,前宽后窄。此椁椁座前后四角雕镶栏杆,空间镶嵌菱形花纹,椁之两侧前后备镶一圆环。椁之前后左右及椁盖和椁座上刻满对称的缠枝忍冬花纹,花纹空间,亦錾出圆点。

  银椁内置金棺,棺形与银椁完全相同,但棺壁装饰得精巧华丽,远超银椁。此棺前面和两侧正中镶嵌白色珍珠,周围贴金片对称的莲瓣,形似一朵盛开的莲花,以大莲花为中心,在其周围又饰以金片组成的莲蒂、莲花和莲叶,均对称。棺之正中贴一金片组成六瓣莲,周围配饰6朵莲花。在每一莲瓣内都镶有白色透明的石英石,莲叶内镶绿松石,在石英石及绿松石正中又都各刻两道深印,以表示花叶的经脉。

  以金银棺椁瘗藏舍利的做法,在唐代盛行不衰。1985年在陕西临潼庆山寺发现的一套容器,埋藏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反映了唐玄宗开元盛朝的情况。地宫内设石雕“释迦如来舍利宝帐”,银椁金棺放置于石帐之中,其制工远较大云寺塔基出土的一套精美②(注:临潼县博物馆:《临潼唐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宝清理记》[J],《文博》1985年第5期。)。银椁长21厘米,前档高14.5厘米、宽12厘米;后档高10厘米、宽7厘米。金棺长14厘米,前档高9.5厘米、宽7.4厘米;后档高6.5厘米、宽4.5厘米。须弥座长23.4厘米、宽17厘米、高12厘米。

  银椁上有复瓦式椁盖,下有长方形镂孔椁座。盖顶中心贴焊鎏金宝相莲花,莲瓣以白玉作成,以玛瑙珠为蕊心。玛瑙上以粗银丝做成类似宝刹的螺旋。在宝相莲的前、后、左、右有4朵小团花,花蕊以宝石镶嵌,蕊上亦有粗银丝的宝刹。椁盖四角用珍珠粘成梅花形。前档门上垂环。左右门扉上各贴焊鎏金浮雕菩萨。菩萨有桃形头光。两菩萨间有青浮雕佛足一对。后档贴焊浮雕鎏金摩尼宝珠。椁两侧各有兽首衔环两枚。每侧各有对佛涅槃表示悲恸的5名弟子。

  金棺置于银椁内。盖为复瓦,下有长方形棺座,盖中央为鎏金狮子宝相花,盖以饰带缚缠,盖及后档皆贴焊珍珠团花。前档黏团花,其下有护法金毛狮子一对。须弥座,座呈长方形。座四周设栏杆,每边有缺口。座底四周设壶门,长边4、短边3。座四周嵌珍珠6周。银椁与须弥座通高28厘米。

  安史之乱以后,虽然唐代经济和社会日趋衰落,但地方上以金棺银椁瘗藏舍利的风气仍然盛行,一些著名的政治家也热衷于此,最著名的是江苏镇江甘露寺塔基出土的李德裕为重瘗禅众寺和长干寺旧塔舍利所舍的两套金棺银椁,制作年代是大和三年(829)③(注:江苏省文物工作队镇江分队:《江苏省镇江甘露寺铁塔塔基发掘记》[J],《考古》1961年第6期。)。

  长干寺舍利银椁,在长干寺舍利石函内,头朝北。盖长11.5厘米、底长9.6厘米、底头宽4.3厘米、尾宽3厘米、头高4.9厘米、尾高3.9厘米。椁为长方形,前后档头相差不大。椁盖錾两体飞天,上身裸露,脐眼明显,下着羊肠大裙,披帛飘动,手执供果。余白填以折枝、云朵。前档上部为虹云托月,中为缠枝忍冬,下为直灵乳钉门扉,门两侧为缠枝忍冬。后档中心錾花椅式的立云1朵,四角各有卧云1朵,两侧边饰缠枝忍冬。左右侧各有双头伽陵频嘉鸟一体,上身裸露,一手执供果,尾作叶状,余白填缠枝忍冬花纹(图)。

  长干寺金棺,盖长6.4厘米、底长5.1厘米、头宽1.9厘米、尾宽1.6厘米、头高2.8厘米、尾高2.1厘米。棺呈长方形,前后档高度相差不大。复瓦形棺盖为3只翱翔云中的仙鹤,棺侧备有两体伽陵频嘉鸟,张双翅,曳长尾,尾作树叶状,余白填以云朵。前档上部为合和如意纹,下部为直棂乳钉裙板门扉。后档似有
摩尼珠,为云朵所托。(图)

  武宗会昌灭佛以后,唐代佛法复兴。目前所知纪年明确的瘗藏舍利容器就是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出土的懿宗所供奉的八重宝函。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发掘出瘗藏“佛骨舍利”的地宫,在地宫中出土了四套瘗藏舍利的容器,分别放置于前室、中室、后室和后室秘龛中。

  这四套容器的具体情况是:①(注:陕西省法门寺考古队:《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发掘简报》[J],《文物》1988年第10期。)前室的一套,由外向内依次是汉白玉阿育王塔,铜浮屠,伽陵频嘉纹饰银棺,“佛指舍利”置于棺中。中室的一套,由外向内依次是汉白玉双檐灵帐、盂顶铁函、用丝绸包裹的鎏金双凤纹银棺,“佛指舍利”置于棺中。灵帐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所造。后室的一套,最外为用红锦袋包裹的银棱盝顶黑漆宝函,其内依次是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函、素面盝顶银函、鎏金如来坐佛盝顶银函、六臂观音盝顶金函、金箧宝钿珍珠装金函、金箧宝钿珍珠装开武扶石函、宝珠顶单檐四门金塔,“佛指舍利”套置在金塔正中焊立的银柱上,据塔基内石刻物帐所记,可知这套容器是唐懿宗供奉的八重宝函。后室秘密龛中的一套,外为铁函,裹有织金锦,其内依次是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函、银包角檀香木函、嵌宝水晶椁、壶门座玉棺,“佛指舍利”置于棺内。后室所藏这套八重宝函,为懿宗于咸通年间所供奉,最内一重作四门金塔,舍利置于塔中。其余三套,舍利均放置于银棺和玉棺之中,特别是后室秘龛中的一套,玉棺外还套有嵌宝水晶椁和最外重的铁函,据石刻物帐,它们与武后绣裙等都是随佛骨舍利的供奉具,时代早于咸通年间的八重宝函。②(注:法门寺考古队:《法门寺地宫珍宝》[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图40。)

  以上列举的中原地区的舍利容器,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大部分容器通体饰以缠枝忍冬纹,部分容器饰以团花或宝相花,纹饰一般都出现鸟、凤、鹤、鸿雁、飞天和力士等,显得繁缛和富丽。纹饰局部鎏金,总体形状均做成棺椁形式。

  我们将都兰出土的两件容器与上文列举的中原地区的舍利容器进行对比发现:都兰A型镀金银棺与江苏镇江甘露寺塔基出土的李德裕为重瘗禅众寺和长干寺旧塔舍利所舍的长干寺金棺的形制和纹饰基本相同,少有差异。例如,棺盖具有相同的3只翱翔云中的仙鹤,棺侧具有相同的伽陵频嘉鸟,张双翅,曳长尾,尾作树叶状,余白填以云朵。前档上部为合和如意纹,下部为直棂乳钉裙板门扉,后档为云朵托摩尼珠等均完全相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都兰A型为镀金银棺,长干寺这件为金棺;都兰A型底座有两层台阶,而长干寺金棺仅有一层;都兰A型尺寸较大,长干寺金棺尺寸较小。根据上述分析,使我们完全有理由确定,都兰A型银棺同长干寺金棺一样,应为中原地区制造的相同类型的舍利容器,二者的年代也应相同,即相当于9世纪前半叶。

  都兰B型银棺分为棺盖、棺体、底座几部分的做法,同法门寺塔基地宫中的鎏金双凤纹银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棺体两侧錾菩萨、金刚力士的作法同法门寺的这件也有一定程度的接近,棺座四侧壁均錾饰出火焰形壶门的特点也较为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法门寺的这件体积较小,而都兰B型体积较大;都兰B型座栏杆下垂有叶片状透空花饰、棺盖两侧直立焊接的小花,整个容器分4件相套合的作法似有自身的特点。

  但是都兰的两件舍利容器总体形状呈棺椁形,同中原地区的舍利容器基本形状是相同的。都兰B型容器的年代应参照中原容器的年代来确定。据石刻物帐,法门寺的鎏金双凤银棺是随佛骨舍利的供奉具,时代早于咸通年问的八重宝函。中室的汉白玉双檐灵帐的年代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所造。都兰B型与此件相比,时代应稍晚,将其定为与A型接近应不致有大误。与A型一致,相当于9世纪上半叶。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