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首页 > 藏传佛教 > 政策与研究 > 研究

都兰出土舍利容器

许新国   发布时间:2014-05-27 08:46:00   来源:中国藏学

  [摘要]文章以青海都兰出土的两件舍利容器——镀金银棺为研究对象,通过比对中唐以来中原地区瘗藏的舍利容器——金棺银椁的研究,认为都兰出土的镀金银棺来源于中原。舍利信仰最初产生于印度,但在佛教的初传过程中受到了各地本土文化的影响,唐代棺椁式舍利容器的形式与印度本土传统相异,是由粟特人传播的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徒纳骨器和中国传统棺椁形式结合而成,这种形式的舍利容器后来随着汉藏文化的交流又传播到了吐蕃。

 

  学术界一般认为,佛教正式传入西藏,始于吐蕃王朝的松赞干布时期。这时期以松赞干布与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的联姻为标志,佛教从印度和汉地两个方向传入西藏。从松赞干布到吐蕃末代赞普达玛吾东赞的大规模禁佛,即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中叶的这段历史时期,吐蕃佛教史籍上称为“前弘期”。这样长的时间内,理应有一批反映佛教的图像和遗物留传下来。但到目前为止,确切的前弘期佛教形象的遗物极为罕见。1983年冬,在青海省都兰县热水乡扎马日村血渭草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发掘1号大墓时,在1号殉马坑中部出土了一件周边镶有镀金银片的木质容器。经笔者考证,论定为是一件佛教的舍利容器①(注:许新国:《都兰热水血渭吐蕃大墓殉马坑出土舍利容器推定及相关问题》[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第1期。)。可以归入吐蕃前弘期佛教物品之列。另外,笔者最近又发现了两件都兰出土的舍利容器——镀金银棺。本文拟对这两件舍利容器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与中原地区的金棺银椁进行比对研究,在此基础上就舍利信仰等佛教传播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1983年都兰出土的舍利容器同唐代舍利金棺银椁相比,虽然有某些相近之处,但也存在差异。如都兰容器是以木质容器贴附镀金透雕银饰片的形式做成,而唐代的舍利金棺银椁均通体用金银做成;都兰容器的顶端竖行排列有整齐的立鸟,而唐代的舍利金棺银椁多为复瓦式,未见立鸟;都兰容器出土于殉马坑,而唐代的舍利金棺银椁多出土于塔基。

  与唐代金银器相比,都兰舍利容器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例如都兰容器饰片中的环状桃形忍冬纹,均采用三瓣花两片双钩状叶的形式,而唐代金银器中此类花纹形式多样化,不仅有三瓣花,也常见五瓣花以及鸟、兽、人物居于花中,此外还有石榴形、如意云头形、荷花形与桃形忍冬花结并存的情形。

  从排列上看,都兰舍利容器上的忍冬纹饰采用纵列式、横列式、四方连续式排列等,花结的连贯性较强。而同期唐代金银器中,花结多置于桃形或莲形的分割区域内,彼此不相连贯。都兰舍利容器中的立凤图形,头、颈、身均装饰忍冬花纹,嘴衔忍冬花、颈后饰忍冬花的情况,在同期唐代金银器的凤凰图像中未见。都兰容器顶端列鸟翅膀上带有连珠纹饰,以及镶嵌绿松石的风格,也赋有个性,尤其这种立鸟的造型具有浓厚的中亚风格。据此,我们将都兰出土的这件舍利容器归属于粟特系统,应系粟特人制造的物品。其年代定在7世纪初到8世纪中叶,即武则天到玄宗时期。

  都兰发现的上述粟特舍利容器,使佛教传入吐蕃的路线发生了改变,除以往认识的印度和中原两个方向以外,又增加了中亚方向。那么中原地区的舍利容器是否在当时也已传入吐蕃呢?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2006年,笔者在西宁市南关街古董市场上就发现了实物。据持有者称,这两件镀金银棺是在都兰香日德镇收购的,征得同意,我们将这两件文物进行照相,予以发表。

  A型1件,镀金银伽陵频嘉云鹤纹棺

  银质、镀金,前后两面档头作上圆下方形,棺之两极前高后低似卧梯形,棺盖为复瓦式,亦前宽后窄。棺座为前宽后窄的梯形,棺座与棺体相连。整个棺形与敦煌第332窟内北壁盛唐壁画“涅槃变”中所绘棺形完全相似。棺底座为二层台式样。复瓦形棺盖錾刻出三只翱翔云中的仙鹤,姿态各异,棺侧备錾两体伽陵频嘉鸟,均张双翅,曳长尾,双手捧供果,尾作树叶状,余白填以如意云朵纹。前档上部为合和如意纹,下部为直棂乳钉裙板门扉。后档有摩尼珠,为云朵所托。盖长20.9厘米、宽6—7厘米,棺长16.1厘米、宽5.5—6.5厘米,底长10.2厘米、宽8.7—9.6厘米,尾高8.2厘米,头高10.2厘米(图版一)。

 

  B型1件,镀金银佛像花卉纹棺

  银质,局部镀金,分棺盖、棺身、围栏、底座等四部分套合竖向相叠而成。棺盖为复瓦式,前宽后窄,平面呈梯形,前后各焊有档头,前档作成五曲华盖形,其下有三个花结,两头各作成张嘴嘶鸣的怪兽头,中间为一双手合十坐于莲花之上的佛像,佛像头部有头光和火焰状背光,佛像两侧各填以双称的忍冬缠枝花卉。底部錾鱼子地纹,佛像、兽头、花卉等局部镀金;后档作成半圆形,其上錾刻缠枝忍冬花卉,底部为鱼子地纹,整个图像全体镀金;棺身錾四条直向的花纹带,内錾刻相同的缠枝“S”形忍冬花纹,可见花头有葡萄、牡丹等吉祥花卉,底部为细密的鱼子地纹,整体不镀金。棺盖两侧各焊有一组相同的忍冬花,共14朵,为两勾叶三瓣花形,花朵全部镀金。棺盖长25厘米、宽儿.7—13厘米。

  棺身前后两档作上圆下方形,两侧前高后低似卧梯形。前档錾一周宽1.5厘米的缠枝忍冬纹花纹带,内纹饰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盛开的莲花,下层为乳钉状门,其中两乳钉唧环。忍冬花纹带、莲花、门框和乳钉等局部镀金,底部錾鱼子地纹。后档錾一周宽1.5厘米的缠枝忍冬花纹带,内纹饰亦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莲花,下层为乳钉状门,其中两乳钉唧环。忍冬花纹带、莲花、门框和乳钉等图形局部镀金。两侧侧板錾刻相同的人物纹饰。按侧板从高往低的顺序,第一至第七人为站立的菩萨形象,发形或冠饰备异,均身穿袍服,头部有头光;第一至第四尊菩萨均双手齐肩,双手持钗;第五尊菩萨右手持莲花;第六、第七尊菩萨双手合十于胸前。第八、九二人均为长耳、兽头、赤膊,下身穿裤的鬼怪形,其中第八人左手持棍,右手上举,第九人两臂朝后,作奔跑状。两怪头部均无头光。九人物的身旁和脚下均填以云气纹。第一、三、五、七、九人表面镀金,其余不镀金,人物线刻空白处未见鱼子地纹。棺身下空,无底板,套在圈栏之上。两档头之上的乳钉门系单独做成,然后焊附在档头上。棺长2l厘米、宽8.7—9.5厘米、高8.5厘米—10.9厘米。前档高13.5厘米、后档高10.5厘米。

  第三层为围栏,其平面为长方形,上方焊接有每角3块圈栏,中间不封死,均有门。圈栏上錾有忍冬纹,底部有圆形鱼子地纹。圈栏中部焊有高出器面O.5厘米梯形,与上方的棺身相套合。围栏平面底部焊有梯形框,与下方的底座相套合,围栏宽头和长头备下垂半菱形镂空花叶片,叶片上镂空錾有牡丹和缠枝忍冬纹,显得十分富丽。围栏长25.4厘米、宽13.5厘米、高8.8厘米。

  底座平面为梯形,最上方中部焊有一梯形框,与上方的围栏相套合,其下为三层台阶,最上层台侧面錾有一周莲瓣纹,第二层台侧面錾有一周“S”形缠枝忍冬纹花结,最下层为镂空的壶门,长面有6个,宽面为3个。底座长25.9厘米、宽11.8—13.1厘米、高8厘米。(图版二、三)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