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走进扎什伦布寺措钦大殿,院内传来一阵奇怪而美妙的“唵唵”声。嘈嘈切切,错杂顿挫,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原来僧侣们正在进行辩经日课。
扎什伦布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院之一,是历代班禅大师的驻地。
扎什伦布寺也拥有悠久的因明学(量论)传统。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格鲁派历史上的两位量论大师克珠杰、根敦珠巴都与扎什伦布寺密不可分。克珠杰和根敦珠巴是宗喀巴的两大弟子,分别被追认为一世班禅和一世达赖。扎什伦布寺是1447年由根敦珠巴创建的,四世班禅扩建后,该寺成为历代班禅驻锡的主寺。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藏族学者桑德告诉记者,格鲁派继承了由桑普寺的恰巴·却吉僧格创立的经典学习与辩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又有所发展,而各大寺都有自己的学制特点。在扎什伦布寺,僧侣首先学习因明《摄类学》这样的初级课程,经过因明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掌握因明学的逻辑思辨形式等,在辩经中反复磨砺,不少僧侣具有很强的抽象思辨能力。通过答辩考试的僧侣升入中高级学经班,再依次学习因明《释量论》、《般若经》、《中观论》、《俱舍论》和《律经》等五部大论。
当我们走进扎什伦布寺措钦大殿,院内传来一阵奇怪而美妙的“唵唵”声。嘈嘈切切,错杂顿挫,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原来措钦大殿前的天井边是讲经场,僧侣们正在进行辩经日课。讲经场大约五六百平方米,周围回廊有三层,每层都有许多来寺里敬拜上香的藏族信众在围观。
院子的正中立了一杆高大的经幡,时间已过晌午,灿烂的阳光斜射在院落里。地上铺着氆氇毯,面前摆着酥油茶。僧侣们分成若干组辩经,每组少则两人,多则三五人。
由于不懂藏语,记者到讲经场内挑了一个角落,随意观看某一组的主客论辩。一个僧人坐下来休息,喝了一口酥油茶,自报家门名叫扎西。扎西与我们攀谈了几句,然后看别人辩经,偶尔为我们解释几句。
在因明辩经的“立宗辩”中,坐着的僧侣是提出观点的一方。作为答问者,他盘膝而坐,由于迎光而眯缝着双眼,简洁地回答。
站立的僧人是提问者,背对阳光,手舞足蹈,咄咄逼人。他常常右掌高举,击打左掌,在清脆的击掌声后提出问题。念珠有时擎在手里,有时挽在肘部。站立者的脚法灵活,在双方交锋之后,扭头退开几步,然后返身迎面疾步过来,继续提下一个问题。偶尔也原地伫立,手捋下巴,沉吟片刻。
在北边回廊的正中是班禅大师的法座,这是历代班禅大师讲经说法的地方。法座四周缠系着洁白的哈达,法座上供奉着大师的黄色法衣。“去年班禅大师还曾经到这里,看我们辩经。”扎西高兴地说。
看我们对因明学颇有兴趣,扎西和我们谈起了学问。“我们要学习很多年,依次学五部大论,《释量论》就要学6年,我已经学了很多年了,觉得还没有学到多少。你们年纪已经大了,学不成了。”扎西戏谑道。
突然间,法号长鸣,场地里的僧侣都停下来,辩经结束了。大家开始收拾物品,纷纷将地上的氆氇毯卷起来,放到袋子中。几个小僧侣也跑过来帮忙,他们年纪还小,但是看来也很喜欢每天辩经的时刻。
无论是印度因明还是汉传因明,作为佛家逻辑,更多的是一种抽象思辨的学问,而在藏传因明中,藏族同胞独创的辩经又赋予其一种艺术美感,成为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原标题 扎什伦布寺 格鲁派大寺
(责编: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