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首页 > 藏传佛教 > 政策与研究 > 研究

藏传佛教宁玛派“密咒师”

东主才让   发布时间:2014-05-08 13:30:00   来源:中国藏学

  二、青海海南藏区宁玛派密咒师的法事仪轨及其意义

  藏族地区密咒师的宗教活动、有关仪轨和在宁玛派信仰地区流行的民间民俗活动普遍具有原始宗教信仰的内容和特点。他们教法中包含深奥繁冗的内容和纷繁复杂的仪轨程式,各种法事功能各异,各具特色。诵经作法需要诸种法器并要作诸种装扮装饰,还要供献、酬酢诸佛菩萨和各种神祇,制作各种施食及模型。我们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农牧区密咒师的一些宗教活动和仪轨中可看到藏族农区与牧区密咒师所作仪轨的异同。

  牧区的密咒师,由于生活方式传统和条件所限,没有固定的密宗殿等正规活动场所,每年夏季的法会是他们一年当中最隆重最正规的宗教法事活动。他们平日只在家中念经、修行或为当地牧民做诸如超度亡灵、招魂驱鬼、招福等法事服务。按宁玛派的传统,农历每月初十的“初十会供”都是他们诵经和祈祷的日子,这时他们当中居住临近的三五人聚在一起诵经祈祷,其他时间他们设有什么集体的法事活动。没有家庭拖累和负担的密咒师则常年在深山老林独自闭关修行,一般年长者居多,他们对世俗之事不问不闻,俨然超脱于世俗凡尘之外,但其饮食还得依赖于家人的供养。牧区密咒师一般的修行内容是宁玛派的四加行法。四加行法是修行密法最基本的前行修法,包括:皈依发心、金刚萨埵及三十五佛忏、供曼陀罗、上师瑜伽法等,这是修行其他任何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法以及大圆满法、事、行、瑜伽、无上瑜伽等四续密法的基础。他们主要依宁玛派的三根本法而修,即上师为莲花生持明集身;本尊:八大法行;空行母:大乐女神。关于三根本修法所依上师、本尊和空行母因地因人而异。

  同德县唐干、谷芒两乡属滚公玛大部落dgon-gong-ma的三个牧业部落每年的夏季法会和草原盛会即从农历六月初一到十日举行。当地百姓称为skyid-srung,意思是整个部落的护佑法会。现属于同德县唐干、谷芒两乡的三个牧业部落:年那部落(mywa-nag,7个村),华却部落(dpal-mchod,4个村)、吾嘉部落(vu-rgya,6个村)均有分属小部落,共约有1500户人家。

  年那部落约有270户牧民人家。依2001年年那部落举行的法会,其仪轨及具体情况如下:法会自农历六月初二至初七兴行,共6天。参加法会的密咒师有10多位,同时还有本地格鲁派寺院尕木吾寺的活佛和50位僧人参加,僧人诵经内容主要是供养经,还有嘛尼、六月之供养等,法会期间总共完成3500次供,包括:上师供;水供;药师佛,水供;大威德金刚,献八供;依古贡保护法简仪,食子和二水供。

  草原上的法会和诸多宗教仪轨是在帐篷中举行的,僧众诵经的帐篷都非常大,一般能容纳200—300人。大帐中设有活佛的法座,摆放各种法器、供品和经书,悬挂唐卡画等。按照传统,僧人们晚上均住在大帐中,但现在有条件的僧人可另外分别住在自己的帐篷中。法会的所有帐篷都按圆形依次排列,僧人帐篷为多,还有法会服务组的。服务组大约由十几人到20人组成,主要是给法会僧众提供饮食起居方面的服务,领导和组织者一般是村落头领,总体管理所有事务,包括法会和群众的有关事宜。法会上牧民带来帐篷的比较上,因为他们就在夏季草场放牧,均住在附近草原。他们每日轮流在家中留一两个放牧的,其余的人都来参加法会,来时每户都带来一些点供灯用的酥油和祭祀用的糌粑面等东西,通常是男的带祭祀糌粑面女的带酥油用于法会。牧民们参加法会,可以朝拜活佛,请活佛赐福祛病,也可以听经磕头,煨桑转经。转经是是围绕僧人念经大帐转圈,一般是妇女和老人多一些,尤其是那些身体状况差的妇女儿童。无论刮风下雨法会会照常进行,转经的人也不会因天气的原因而停止。牧民百姓平日很难见到活佛,这时是难得的机会,他们会以非常虔诚的心朝拜活佛,并供献财物等。活佛的亲属、长辈都会非常崇信活佛,来见活佛都要摘帽或叩首,就是年长的密咒师来见活佛也不例外,他们将缠在头上长大的辫子解开以示尊敬和朝拜。活佛的地位和威望很高,一切难以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个人的或是集体的,还是部落内部的纠纷等,群众都希望活佛来指导,并帮他们解决,而且活佛说话很有效力,百姓信服。法会期间活佛为僧众和群众诵经传法,此次法会活佛传《往生经》“颇瓦法”。

  “密咒师”们所作法事活动如下:依据诵经仪轨的内容制作了一种称作“亚居康桑”(yarbcos-khang-bzang)的模型,它是一种禳灾供神用模型,“居”bcos即禳解术,“亚居康桑”意即高高供献之妙善宫殿,用白羊毛线缠绕木条做的房屋楼阁模型,呈白色,此“亚居”专门用于祭供十三战神,而且在诵经完毕后要供在山顶等高处,内装各种食子、供品和塑像。模型顶之造型包括五行标志(nam-mkan-lnga-vdren-gyi-khang-bzang)、战神随从等,四角还有伞盖等等。十三战神的图象分别一一挂在模型的四周等十三个方位,并有其名称、身色、坐骑、五行相的说明等。模型中包括十二生肖、九宫、八卦等五行算的象征,和食子、供品、塑像供物等,其中还有糌粑塑的一只龟,其背上有须弥山的造型;最里边塑有称“公季四神像”(gong-tsi-lha-bzhi)的四神佛图像,即释迦牟尼佛、大日如来佛、文殊菩萨、公季神像四神佛。还有各种飞禽走兽动物造型,包括天上飞的,地面行的,地下跑的各有九种,四角有守门四动物(sgo-bzhi),即虎、狮、蛇、猪等;底部摆放有牛奶、酸乳、五谷、羊肉、供酒等供品,并有一团叫“木它”(dmu-thag)的羊毛线,其线表示长寿,也是藏族先民认为是与天神连接的天绳,其线的一端从模型中长长地一直延伸到帐外。“亚居康桑”属于一种禳解术的用具,能复苏“风马”的损害,也类似“风马”的作用。其中的九宫(sme-ba-dgu)图是五行算中按龟背九格分列成九个数,第一宫为白色,象征药物;第二宫为黑色,象征魔;第三宫为碧色,象征龙;第五宫为黄色,象征战神;第六宫为白色,象征君王;第七宫为赤色,象征妖;第八宫为白色,象征地祇;第九宫为紫色,象征火。五行相配,三白属金,黑与碧属水,绿色属木,黄色属土,赤紫属火。九宫中包括生、命、五行天下阴阳等占卜之项,其具体作用:第一宫白方可击退提巫让独脚鬼;第二宫黑方能禳解复活僵尸引起的所有危害;第三宫蓝方能抚慰痛苦;第四宫绿方能驱除土地神之邪祟;第五宫第六宫白方能制止厉鬼躬呜(vgong-bo);第七宫红方能战胜诅咒(phur-kha)的恶力;第八宫白方可防大神;第九宫红方永保幸福。其中的八卦代表火、地、泽、天、水、山、雷、风等五行算中的八种事物,为八种卦爻。

  “密咒师”们每日在帐中不断诵经,念诵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供祭十三战神,法会期间要将各种食子投入桑火中祭神,祭祀有特定的仪式,通常是每4人一组轮流绕祭台献祭,一一供祭十三战神,每天要祭13次,牧民群众男女老幼都来到帐前,男女分别帐前一字排列坐着,按传统的习俗男的在左,女的在右,祭祀一开始便有四五人分别举着战神旗、战神箭、供食、供水等在帐前排列,这几人一般是部落里年轻的男性(只允许男的来担此任),当帐中念诵到某一战神的内容时,相应地人们就要祭此战神,随着在帐外众人一起高呼“拉嘉罗”(lha-rgyl-lo,神必胜)的同时,他们也高呼着“拉嘉罗”快速奔向帐前不远处煨桑的祭台,这时后面的2人将手中的食子和供品投入祭台煨桑火中烧施,绕一圈再返回帐前,并再一次高呼“拉嘉罗”,遂将高举着的旗子转交给后面的人,后面的4位继续绕祭台跑一周进行祭祀,共需要13组人正符十三战神之数。祭十三战神的朵玛有:叫做“围央四门”(gyangs-ra-ba-sgo-bzhi)的四种动物,即马、绵羊、山羊、牛;还有一种叫“霍目扑工”(hor-mo-phur-dkong)的小朵玛;象征九宫、八卦的朵玛;以及“五种朵玛”(vdor-chos-sna-snga)等,这些朵玛最后都在煨桑中用作烧施祭神。

  法会期间还制作了一种叫做“妒”gto的黑色房屋模型,或称“米卡扎其”(mi-ka-bra-mchu-gto),这是祭给鬼妖的一种模型,禳解鬼妖魔(dgegs-bsdud-vdre)等的危害和损伤,主要的禳除咒语的伤害。它呈黑色,全用黑羊毛做成,里面有糌粑做的俑(glud),诵经后要扔到隐蔽底处或地沟中供给一些鬼魂等。实际上这也相当于一种消除恶障和谣言蛊惑的食子。模型中有21位黑色的人形俑,其中间2个是鸟头人身,右手持绳,左手持矛;其余19个俑右手均持刀剑,左手持箭,头戴花帽,口中伸出长长的红舌,诵经时要将俑手中的刀箭等武器砍掉,意思是制服鬼妖,不让它们作祟。事后这些人俑都被扔到外边。

  祭神的最后一天是煨桑仪式,首先大家围绕祭台煨桑转圈,众人高呼“拉嘉罗”,点起桑烟祭神,然后小伙子们牵着马围祭台转三圈,随后他们情绪激昂地跨上骏马,手中挥舞着神旗,并高呼着战神的名字,分别将宫殿模型供到高高的山上,献给战神,又将“妒”的模型抛到沟里,祭给鬼神。最后还举行了赛马活动和欢庆活动,这也是供献战神的一项内容。

  在贵德县农区,密咒师的活动与牧区不尽相同,他们一般都有固定的寺庙(称“俄康”),要定期集体进行诵经会等法事活动,“初十”诵经会供是农历的每月初十密咒师必须要进行的仪轨。其余时间各自在家务农或自己闭观静修,或为村民进行一些日常的宗教事务,一般应村民之需要而定。诵经祈祷、主持一些特殊仪式等等,都是他们日常的职责和工作。除了平日诵经外,最常见的活动是占卜打卦、推算吉日和超度亡灵等事。贵德县罗汉堂乡、尕让乡地区主要是宁玛派密咒师的信仰地区,其教法传承历史悠久。分布在各村的“俄康”,均系海南州共和县当家寺的分寺,当家寺在海南地区共有18座分寺,贵德县就有它的9座寺庙,其和藏区宁玛派的各大主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罗汉堂乡罗汉堂村的罗汉堂密宗寺是其中较大较有名的一座密咒师寺庙,“修建于第三十八代藏王赤松德赞之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教法传承等来源于西藏的敏珠林寺以及康区的西庆寺等。

  这里以罗汉堂密宗寺为例来看看农区密咒师日常进行的一些法事仪轨和活动。罗汉堂村全村约200多户人家,至2002年罗汉堂密宗寺有60位密咒师。罗汉堂寺管会由一位主任、副主任和若干名成员组成,寺院内部的组织机构成如下:

  1、寺主,坚贡活佛;2、金刚教长1位;3、领经师1位;4、掌堂师(贵格)1位,负责纪律、戒律等;5、恰日师(chab-ril-ba)1位,负责法会期间经事的侍应生;6、管家等执事若干名。

  以上职位除恰日师外,均由全体人员选出后,再经寺主活佛批准确定。

  恰日师和法会仪式所持法器者,号手、鼓手、唢呐手等由掌堂师指定选出,他们各有固定分工。

  罗汉堂密宗寺一年当中的固定法会(按农历)主要有:

  正月初六日至初十日,初十大会供;初八至初十日,举行莲花生八大名号跳神(vcham)法会。

  跳神舞共分12部分,节目如下:1、断障舞,2、加持舞,3、神饮舞,4、刀舞,5、会供舞,6、十六骷髅侍者舞,7、会供和十六骷髅侍者的混合舞,8、仪仗舞,9、五部空行舞,10、莲花生八大名号舞,11、玛、萨、丹三护法神舞,12、护法神、山神、地方保护神舞。

  二月一日至二十九日,每日半天时间,诵大白伞盖佛母经、度母经、皈依经、如意祈祷经。四月十五日,斋戒。五月十四至十五日,西方极乐世界经、无量光佛供。七月十日,初十大会供、上师密集经、莲花生八大名号经。八月,狮面佛母经、六狮面本尊经,共需7日。九月十日,跳神法会,包括十六骷髅主、文昌神、本地护法神的跳神舞。十月三日至七日、十二日至十八日,静、怒普贤(度忘经)。十二月,伏魔怒相狮面佛母经、金刚橛经、镇恶阎罗王经。

  其他各村“俄康”的人数、组织规模等相对较小。如尼那村“俄康”至2001年共有密咒师20人,尼那村全村共140余户人家,近600人,信仰群众近50%。尼那“俄康”大小事务主要由寺管会负责,由主任领导管理。法事仪轨方面有领经师和掌堂师各一位;该村参加密咒师的程序比较简单,自己向寺庙提出申请和愿望,经寺里的同意后,在老师傅的带领下举行入教仪式,保证遵守教法戒律和规章制度,从此则可蓄发正式成为密咒师,并参加法会学习密咒师的一切教法。入教者一般都是成年人,成年人以上对年龄并无限制,按传统一般是家族世袭者居多,但现在入教者已经不局限于家族传承了。

  尼那“俄康”全年的固定法会或诵经活动累积共25日,其时间如下(按农历):四月十二至十六日,嘛呢经;八月五至九日,金刚橛法;八月十一日十五日,静、怒普贤(度亡经);九月五至九日,狮面佛母法;九月十二至十六日,马头金刚法。

  密咒师一般还要主持或参与婚礼、丧葬等红白喜事之仪式。在农牧区密咒师们还要施行防雹阻雨等法术,尤其在秋收季节这是他们履行的重要职能,防雹师按他们解释的法术,需要专门的修炼并有它完整的仪式,但主要是凭借平日修行功力和咒力,以及虔心祷告修行本尊而以本尊的加持之力达到目的,还要对掌管雷电雹雨的八部神众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从息、增、怀、诛业等四业之法而施咒术。这种法术一般在家族内部父子之间以世袭传统传承。在他们看来,这些法术并不是修行的最终目的,它只是一种世俗生活的需要,所以他们认为防雹能力等法术并非神秘莫测,没什么了不起,他们注重追求的是修行本尊的咒力。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