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首页 > 藏传佛教 > 政策与研究 > 研究

隋唐时期巴蜀藏传佛教之发展(三)

   发布时间:2013-12-25 14:44:00   来源:四川社科院

  原标题:隋唐时期巴蜀藏传佛教之发展

  (三)白诺扎那将藏语系佛教传入四川藏区历史上,佛教是从东、西两个方向先后传入四川藏区。

  率先进入川西高原的是来自中原地区的汉语系大乘佛教,此传播过程称为“东向传入”。早在南北朝时期,当吐谷浑占据川西北高原时,该地便有北传大乘佛教存在。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年),吐谷浑曾立九层佛寺于益州。又南朝宋末,僧释玄畅于齐建元元年(479年)四梁书》卷54,《西北诸戎传》。月,在岷山郡北部广阳县界内的齐后山建立齐兴寺。而广阳县地域即今阿坝州茂县。至唐代,曾有天宝年间(742-756年)在今阿坝州汶川县修建的天王殿,又有僧智广在今阿坝松潘县修建的大悲寺。由这些零星的史料记载,虽然无法窥见佛教在四川藏区“东向传播”的具体情况,但仍可知其时间大大早于藏语系佛教的传播,而且传教活动及其影响一直断续存在,也为藏传佛教的输入奠定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基础。至唐朝时期,藏语系佛教开始从西藏进入川西高原,此传播过程称为“西向转入”。其标志是公元790年前后西藏僧人白诺扎那来到阿坝地区传教。

  白诺扎那,又译为毗卢遮那,意为“遍照护”、“大光明”。系吐蕃时期尼木地方耿甲巴果家族后裔,约8世纪人。他是藏传佛教史上最早正式出家的“七觉士”之一,也是赤松德赞时期25位密宗大成就者之一,与吐蕃王赤松德赞、王妃益西措嘉一起共同成为莲花生大师的心传弟子,号称“君臣三友”。他不仅是藏传佛教前弘期中期著名的密宗大师,更是一位伟大的译师,位居吐蕃时期108位大翻译家之首,为佛教密宗在藏地得以弘扬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作用,因而极富盛名。

  公元766年桑耶寺建成后,赞普赤松德赞派出第一批人员赴印度求法,白诺扎那即在其中。留学印度期间,他师从诸多密宗名僧学习金刚乘密法,知识相当渊博。由于他聪慧敏达且具有语言天赋,佛教信仰也极为虔诚,因而被印度人尊称为“毗卢遮那”,正与他的密宗法名暗合。然而,当白诺扎那学成回到桑耶寺后,却受到佛教显教各派和苯教势力的反对和诬陷。赤松德赞虽然竭力提倡佛教,但迫于朝野压力,便不得不让他从公开的佛事活动转入秘密地进行印度佛教密宗经典的翻译工作。最终,他秘密译经的消息仍被朝中掌权派获知,遂被流放至康区嘉绒一带。

  相传,白诺扎那在流放初期,同样为当地嘉绒王和苯教势力所不容,并对他进行精神和肉体上的种种折磨。先是将他投入装满有毒青蛙的地牢,又将他投入虱虫满地的土洞,结果毒蛙、虱虫都奈他不得。他不仅安然无恙,且身处险境和磨难也总是自在安详,诵经修法不止。这种大师风范和过人胆识,令嘉绒王十分钦佩,于是释放并礼敬他,且积极支持他在嘉绒一带建寺收徒,弘法译经。他在当地创建的首座宁玛派寺庙——直波罗尔伍寺,位于今阿坝州马尔康松岗地方。由此,藏语系佛教便在四川藏区传播开来。据《青史》记载,白诺扎那曾三赴朵康传授密咒金刚乘教法,其嘉绒弟子玉扎宁波也成为一名著名的学者和成就者,并位列吐蕃108位译师之中。白诺扎那及其弟子们在嘉绒一带居住期间的传教、译经活动,为此后藏传佛教各派特别是宁玛派在四川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阿坝民间尊称他为“点燃东方(指朵康地区,相对吐蕃中心卫藏地区而言)佛教明灯的圣人”。

  作为莲花生大师所弘扬的金刚乘密法的主要继承人,白诺扎那被宁玛派尊为该派祖师之一,与印度密教大师莲花生和无垢友居于同等地位。他翻译的密宗典籍,大部分保存在后来形成的宁玛派的总集中。他的学识和功绩,为人们传颂至今,以他名字命名的地方遍布藏地。在阿坝地区,最为有名的是马尔康卓克基乡的峰壁峡谷中的一处幽丽山洞,叫做“白诺扎普”(意为毗卢岩洞),是当年白诺扎那修行、住宿过的地方。

  据说洞内还留有他修行时的面壁身影、掌痕,以及讲经说法时留下的脚印等圣迹,至今香火不绝。因为人们相信,若到白诺扎那的圣迹朝拜,无论什么善愿都可以实现。

  在前弘期,四川藏区除了白诺扎那师徒的传承外,《青史》记载邓隆塘卓玛地方有一个名叫阿若·耶协炯乃的修道士,获得印度和汉地佛教的教授,后传承发扬为宁玛派《大圆满》“康派”。

(责编:翟新颖)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