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首页 > 藏传佛教 > 政策与研究 > 研究

隋唐时期巴蜀藏传佛教之发展(二)

   发布时间:2013-12-25 14:07:00   来源:四川社科院

  原标题:隋唐时期巴蜀藏传佛教之发展

  (二)苯教在四川藏区的流传

  远在佛教传入之前就已在青藏高原产生,并成为藏族先民唯一信奉的宗教,是苯教。苯教,藏语称“苯曲”、“苯波”,简称“苯”,是一种类似“灵气萨满”的原始拜物教,起源于古老的自然崇拜观念。苯教认为万物有灵,崇拜日月星辰、山川湖泊以至天地万物,尤为重视部落神和地方神。因笃信神咒巫术,专事祈福禳灾、祛病荐亡、驱鬼降神、占卜吉凶等活动,所以巫师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苯教信仰在当时的藏族社会影响很大,不仅贯彻于民间的日常生活,也能参与部落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据苯教史书记载,吐蕃历代君王身边都有一个护命师(即保护国王安全的苯教人士)和一个专为国王讲经或灌顶的苯教国师。更为重要的是,以苯教为主线形成的传统文化,对藏民族的文化习俗、心理构成、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且至今仍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并不亚于佛教。

  苯教很早就在四川藏区流传,但其传入的起始情况所知不详。据有关研究,苯教传入四川朵康地区,主要经由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苯教大师主动传教。传说苯教祖师东巴辛饶有六大著名嗣承人,其中一位汉族译师勒党芒波曾到嘉绒地区传教,并埋藏了不少苯教经典。藏文史籍《美言宝论》记载,后来嘉绒地区的苯教徒古尔多美,在今甘孜州丹巴县和阿坝州金川、小金两县接壤处的墨尔多神山西面巴尔亚白岩的右上方,一个如狮子张口式的岩石下面,发掘出勒党芒波秘藏的本教经典三十五部,并将其弘传。据考,勒党芒波活动于吐蕃第九代王布德共杰时代,约在东汉顺帝时期。另外,位于金川县南的苯教发祥圣地——雍忠拉顶寺(清乾隆赐名广法寺)当时已始建。可见,公元2世纪前苯教便已在川西北藏区传播。

  第二种途径是吐蕃王朝的兼并战争,促使苯教向川西北藏族部落传播。据《新唐书·党项传》等文献记载,大唐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赤德松赞都曾派兵征服川西北藏区和党项、羌,攻至松州,即今松藩一带,若尔盖、阿坝、红原等地属松州管辖。当时吐蕃军队中有大量士兵都是苯教徒,且每支队伍都有苯教巫师随军,以便敬神请神来帮助战斗。胜利后,部分官兵奉命留守该地区,一些巫师和苯教徒也随之定居当地,传播苯教。

  第三种途径则因于藏族宗教发展史上的佛苯之争。自从佛教传入藏区,苯与佛之间的斗争便十分激烈。吐蕃王朝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由赞普亲自发动的、强制性的“兴佛抑苯”浪潮,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次发生在8世纪后半叶,赤松德赞执政晚期,为了平息已达水火不容地步的佛苯之争,吐蕃王室组织了一场隆重的辩论会,而最终苯教败北。于是,既不愿改信佛教,又不愿放弃宗教职业作平民的苯教人士,被迫流放边地,东徙至离卫藏较远的康藏地区,并沿大渡河而上进入嘉绒一带。

  总之,作为藏族地区古老而原始的宗教,苯教早在隋唐以前便已在四川朵康地区普遍存在,并在当地统治势力的保护下,发展形成两个核心地区:一是以德格丁青寺为核心的康北地区,包括德格、白玉、石渠、甘孜、新龙等雅砻江上游广大地区;一是以金川雍忠拉顶寺为中心的嘉绒地区,包括今丹巴、马尔康、金川、小金等地,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就有“第二象雄”之称。四川藏区也由此成为苯教在继西藏以后的第二个发展中心。

(责编:翟新颖)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