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在“2014中华儿女年度人物”颁奖现场,一位身着藏族传统服饰的小伙子难掩喜悦,用不熟练的汉语不停表达着感谢。
这就是扎巴丹增,昌都地区类乌齐县雪域工艺加工中心负责人,第十届“西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正是他,将唐卡艺术与现代绘画完美融合,并进行产业化发展,带领藏族青年,步步登向藏族手工艺的技艺高峰。
扎巴丹增(左)在中华儿女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 李拓 摄
别看才30岁出头,扎巴丹增的“画龄”却已有近20年了。1984年他出生在一个藏民族手工艺世家。儿时起,父亲顿加就手把手教授他学习藏文,11岁后,他正式学习家传藏民族手工艺。14岁起,年少的他先后在西藏昌都县、青海省等地拜师求学,先后师从西藏展览馆阿桑米兰学习汉式水墨画和西式油画。至2010年,他已逐步掌握油画、米萨绘画以及佛像雕刻等技艺。
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巴丹增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发现目前大众接触到的西藏传统文化大多较为零碎,如何重拾流失的文化元素,更系统、完整地展示西藏传统文化?他的思路是,走传统与现代绘画的融合之路,用现代绘画技巧展现传统西藏文化,让二者在融合中绽放新的生命。
这条融合之路一走,果然通了。2011年,扎巴丹增创建了昌都地区类乌齐县雪域工艺加工中心,主要制作销售藏式室内装饰成品,以及承接室内装修业务,绘制寺庙和民房的藏式壁画、雕塑佛像。雪域中心的收入与日俱增,而今已在藏东地区小有名气,在民族工艺品作坊中名列前茅。
“一人富,不算富,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才算是真富,我是青年党员,我愿意这么做。”2013年,扎巴丹增积极响应类乌齐县热血青年爱国成才创业工程号召,成立“类乌齐热血青年爱国成才创业工程雪域工艺中心创业见习基地”,为青年就业创业以及残疾人就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热青工程在县城给雪域工艺中心提供了7间门面,减免了房租,支持他开办培训班,为周边青年教授藏民族手工艺技术。
“很多残障人士都能投入到绘画和手工艺的工作中”,扎巴丹增说,“因为这些工作主要需要手来绘画和制作,而藏区很多脚有疾患的人无法从事体力劳动,正好可以帮助他们。”扎巴丹增说到自己的残疾学生,眼神中流露出赞赏和欣慰:“他们很珍惜来之不易的谋生机会,所以都用功。”
现在的“见习基地”已招收青年学徒30余人,其中还有1名从陕西咸阳慕名而来的汉族学员。在边学边做中,学徒们实现了5000-70000元不等的年收入。
一路走来,扎巴丹增也遇到不少误解和中伤,但这反而让他更坚定了自己的方向:“也有一些人会质疑我,觉得我是为了钱才去做这些事,但我问心无愧。”
如今,西藏传统文化元素日渐走进室内装饰等很多领域,成为了新的流行时尚。而他的下一步计划也日渐清晰,那就是让传统藏族手工艺走向海外,在国际市场上树立品牌。年轻的扎巴丹增目光炯炯,执着前进。
1月31日,面向海内外华人、以“激扬民族力量”为宗旨的“2014中华儿女年度人物”在京揭晓。“2014中华儿女年度人物”作为国家级的大型品牌公益活动,在已经连续成功举办的四届活动中,推选出了一大批“激扬民族正能量、塑造中国新形象”的中华儿女年度人物,范围涵盖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全球海外华人。
原标题:“2014中华儿女年度人物”扎巴丹增:让藏族手工艺绽放光彩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