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民族手工艺人巴桑次仁:用精美藏靴升华民族魂

张惠清    发布时间: 2014-09-29 15:13:00    来源: 《中华儿女》杂志

  近年来,西藏民族服装服饰产业发展迅速,传统藏装不断吸纳现代时尚元素,获得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的青睐。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民族服饰等手工艺产品引领文化潮流,越来越多的西藏人民走上了致富路。

  “我不想让父辈的传统技艺流失。”谈及创业的初衷,巴桑次仁目光坚定,“我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传统的手艺总归是有市场的。只要自己努力,没有干不成的事。”

  汽车从拉萨出发一路向南,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岗巴拉山,途经仙境一般的羊湖及巍峨壮丽的冰川,最终进入了日喀则地区。

  到达白朗县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天空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在雨中,记者一行走入了一家名为“皇后”的藏族茶馆,在这里见到了白朗县嘎东镇兴旺传统服饰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巴桑次仁。

  今年38岁的巴桑次仁,有着古铜色的皮肤,瘦削的脸庞,与记者打招呼时,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由于他不会说汉语,随行的白朗县团委的工作人员便帮忙翻译。他的言谈举止始终都流露出朋友般的质朴与真诚。

  作为藏靴这一古老民族手艺的传承人,2012年,走南闯北后的巴桑次仁在白朗县嘎东镇成立了兴旺传统服饰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一起走向致富的道路,越来越多的村民跟他学会了手艺,将嘎东藏靴制作技艺传承和发扬。目前,合作社生产的藏靴等一系列手工服饰造型考究,质量上乘,来自全区各地,甚至国内外的订单络绎不绝。

  在巴桑次仁的带领下,兴旺民族传统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2年,被指定为“共青团日喀则地区委员会青年创业见习基地”;2013年先后参加了“第八个文化遗产日展演”和“中国光彩事业西藏行”……巴桑次仁本人也被评为“白朗县嘎东镇致富带头人”。

  当谈到这些成绩时,巴桑次仁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说:“这些都是靠党的好政策带来的。”

藏靴
藏靴

  14岁去拉萨拜师学艺

  嘎东镇素有“藏靴之乡”的美誉。这里的村民们祖祖辈辈以缝制做工考究、经久耐用的手工藏靴而闻名西藏。

  巴桑次仁的父亲便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在他年幼的记忆中,经常能看到父亲在酥油灯下认真缝制藏靴的背影。“无论任何材料,在父亲的手中经过裁剪缝制,就会变成精美的藏靴。”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脸上流露出崇拜的神情。

  在环境的耳濡目染下,巴桑次仁从小的梦想就是继承父亲的藏靴技术。然而,9岁那年,突如其来的不幸降临了这个贫困而温馨的家庭:父亲去世了。迫于生活的压力,身为长子的巴桑次仁过早地结束了学业,帮助家里维持生计。14岁时便承担家庭所有的重任。

  成长的过程中,面对村里贫瘠的土地,巴桑次仁不想再走父辈们“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路。听到别人说起关于父亲的故事,看到父亲制作皮靴留下来的制作用品,巴桑次仁内心的“藏靴梦”被重新唤起。

  1989年,巴桑次仁寻遍了嘎东地区传统靴子的能工巧匠,开始学习靴子手艺。舅舅深知他的家庭状况,知道他有上进心,就带他去拉萨学习。

  1991年,巴桑次仁在拉萨皮鞋厂遇见了嘎东传统靴子的单传弟子米玛大师,便拜师求艺。那段日子里,他对学习藏靴的兴趣“简直达到痴迷的程度”。在米玛大师的细心指导下,他勤加练习,手艺技能得到飞速进步,一年多后就已经掌握了各种各样的皮靴和藏帽制作技术,并在不少的农户家里展现了自己的手工产品,得到当地群众的极大赞誉。他还曾经在嘎东镇办过一间家庭式的藏帽加工生产厂房,畅销一时,生产的狐皮藏帽成为当地居民们在那个时代永久的回忆。

  但巴桑次仁并没有为此骄傲和自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思想观念的改变,西藏各地激起了服饰领域的新浪潮,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994年他毅然离开家乡去拉萨,在拉萨皮革厂等地进行了一年多的学习和积累经验,使他的手工技艺得以脱胎换骨,给传统的嘎东靴子注入了新的血液。

  期间,他还去过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地,不仅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制作经验,他不仅精通嘎东靴子和藏靴,而且对西藏地区的各类服饰可谓是无所不通。样样拿得出手,成为当地特殊的民族服饰领域和制作藏靴技术的能工巧匠。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