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根在高原——记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格日力

刘鹏    发布时间: 2014-12-29 14:05:00    来源: 光明日报

格日力(中)和他的学生做实验。祁万强摄 
格日力(中)和他的学生做实验。祁万强 摄

  前不久,在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人才发展座谈会”上,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格日力作了发言,题为《我的平台在青藏高原》,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格日力,这位从草原走出的放羊娃,在党和政府的培养关心下,在日本读取了博士、在美国读完了博士后,回到了祖国,回到了青海。“1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很多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没有一间办公室到拥有整整一座楼,从没有一间实验室到拥有省部共建实验室,从没有一篇像模像样的学术论文到实现国际顶级杂志全覆盖,从没有一项高原医学成果到连续获得国际国内大奖,从没有一位专业研究人员到拥有一支具有国际研修背景的高原医学研究队伍。帮助我们实现跨越和超越的,除了我们专业研究团队的辛苦付出之外,还得益于我们在青海拥有无比优越的科技工作政策、发展环境。”说到变化,格日力感慨万千。

  我从草原来

  记者采访格日力,着实费了不少功夫,他总是忙碌。好不容易预约成功,可一次学术讲座让采访的时间又推迟了。当记者走进他有点凌乱的办公室时,身材壮实、有着高原特有肤色的格日力刚刚参加完会议。沙发上的毛毯堆放在一边,墙角的杂物桶中满是方便面袋子。“小马,请倒点奶茶来!”格日力让他的博士生给记者端上了滚烫的奶茶,这个举动,一下拉近了记者与这位有两次留洋经历医学专家的距离。从一个草原上的放羊娃到医学博士,从一名“赤脚医生”到创建青海历史上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的博士生导师,这位集众多光环于一身的传奇人物,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说得最多的是感谢党的培育。

  1952年冬的一天,格日力出生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怀头他拉乡的一个偏远山沟。和所有宗务隆山下的孩子一样,年龄不大他就拿起了羊鞭。16岁的时候,在民族学校上学的格日力参加了北京专家在草原上举办的医疗培训班。老一辈医学工作者严谨的教学态度,为他今后从医、从教夯实了坚固的思想基础。一个多月后,他背起药箱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发发药品、打打退烧针是“赤脚医生”的全部工作。有一天,格日力接诊一名严重高烧的孩子时,他所有的医学知识在小患者面前显得捉襟见肘。于是,手足无措的他骑着马抱着孩子送往乡卫生院救治。

  也许,没有这名草原上的孩子,格日力会和众多当年的“赤脚医生”一样,默默扎根草原奉献一生。然而,孩子那双渴望生命的眼神,让他决心在医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我的生命是父母亲给予的,我的事业是党和人民赋予的!”

  “格日力”在蒙语中意为光辉、光芒。他的全名“阿乐腾格日力”则代表金色的光芒。在党温暖的怀抱里,格日力的事业逐渐发光。

  1970年,勤奋好学的格日力被推荐到青海卫校学习专业医疗知识。两年后,成绩优异的他又获得了去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深造的机会。1993年至1999年到日本国信州大学医学部学习,其间,他参加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课题“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建的发病机制及急性高山病的病理生理”的研究工作,独立完成了“慢性肺气肿患者肺减容手术”等多项子课题,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专业杂志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由于成绩突出,提前一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99年5月,他又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环境与运动学研究所做博士后,在“低氧运动生理及高原训练”“低氧与肥胖”等课题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际高山医学界专家和同行们的好评,于2001年6月完成了博士后研究。

  在这一段看似简单的求学经历背后,格日力付出无数艰辛。对一名从草原上走出来的孩子来说,语言交流、饮食习惯、文字功底等等,都是巨大考验。然而,他以常人无法想象的坚韧毅力克服困难,而且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一项项大奖。

  “无论在哪里,我的根在草原!”

  这位蒙古族的汉子,内心深处始终响彻着这样的呼唤。

  即使是在求学的过程中,他也会把勤工俭学得到的报酬寄给家乡的亲人,在最忙碌的时刻也抽出时间回到草原为父亲放牧几天。

  格日力在美国思念家乡的欲望愈来愈强烈之时,他正好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说当时中国最年轻的省长是青海省长赵乐际,他特别重视科技人才。看到报道的当天晚上,格日力就在台灯下给赵乐际省长写了一封信:

  “我在国外读书十年,硕士、博士、博士后是在日本和美国读的,现在想回到家乡作贡献……”

  很快,格日力就接到赵乐际省长的回信,表示非常欢迎他回来。

  “我利用自己的假期飞回祖国,到青海找省长赵乐际,他非常热情地接待我。我承诺回国要干三件事:第一建立博士点;第二建立高原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召开一次国际高原医学大会。赵乐际听完很高兴,说全力支持,当时就召开相关协调会,专门出具一份文件,对我们以后高原医学的研究给予了全力的支持。”格日力说。

  2001年7月,基于对祖国的报恩之情、对高原医学研究的兴趣,格日力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返回中国,回到了养育他的家乡青海。让他感动的是,财力困难的青海省克服重重困难为他提供了最先进的实验室,为他开展研究创造了最为有利的条件。

  回到青海的格日力在高原医学研究道路上大步向前。他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工作当中。在格日力的主持下,2003年,中国第一个集科研、教学、医疗为一体的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在青海建成;2004年,国际高原医学大会首次成功在中国举办;2006年,中国唯一的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在青海大学建成,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医学固定研究基地在可可西里建成。同年,格日力领衔的高原医学专业为青海高校唯一的博士授予单位,实现了青海博士学位授予点零的突破。格日力先后用中、英、日文发表学术论文近三百篇,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征服高原病的“高原”

  高原医学是一门环境医学,海拔最高、自然条件严酷的青藏高原是高原医学研究理想的“天然实验室”,然而,其中的艰辛却也为常人难以承受。为获得精确的实验数据与科研资料,2006年5月,格日力带领学生组成科考队,紧随登山队员攀登海拔6178米的昆仑山玉珠峰。玉珠峰天气变化无常,为了采集不同海拔高度的血样、取得第一手的珍贵数据,54岁的他顽强支撑着自己随登山队员一直爬到了海拔5800米的数据采集点。每次到达不同海拔的实验营地,他都不顾自己超乎寻常的血压和强烈的高山反应,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间伸出胳膊,让学生先采集自己的血样。

  马兰,是格日力培养出来的第一位回族女医学博士研究生。在这位土生土长的青海姑娘看来,老师事必躬亲的治学态度最让她深为钦佩。一次,年过五十的格日力去海拔4300米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捕高原鼠兔。为了活捉鼠兔,他和同伴在强烈的紫外线暴晒下长时间凝视着鼠兔洞口。捕获30只活鼠兔花去了格日力和同伴一周的时间,并付出了大面积皮肤暴裂、灼伤的代价。回到实验室后,格日力又肩负起了饲养员和清洁工的职责。最终,这项课题被国际高原医学界公认为是高原动物学研究领域的首次重大突破,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最有权威的生理学杂志上,让世界同行为之惊叹。

  高原病是严重干扰人类健康的一大疾患。我国高原面积广阔,且有绵长的国境线处在高原地区。有数千万人处在这种易受高原病袭扰的恶劣生存环境中。解决好高原病问题,关乎高原地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关乎国防事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青藏铁路的开通,大批建设者从平原涌入高原,高原病问题又成为解决高原地区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如何防治高原病,国家领导人曾作过多次指示,强调诊治高原病要大力建设高原病学科。因为发达地区多在东部平原地区,不存在高原环境,那里的医务人员对此关注度不够,无现成的高原病研究成果用来借鉴,高原病很大程度需依赖高原医学工作者自身进行研究解决。

  由青海大学的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作为主要制定者提出并最终得到国际医学大会通过的《慢性高原病国际诊断标准》,作为世界首部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解决了国际上近半个世纪悬而未决的一个重大基础理论、实践难题,为攻克高原病奠定了坚实基础。

  “青海标准”解决的是一个国际性重大问题。它的意义在于在国际范围内大家对高原病有了清晰的界定,为攻克该病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没有“青海标准”之前,国内和国际上对慢性高原病无诊断标准,因而也无法统一治疗手段,使许多高原病被误诊。有了这个标准,可以及时辨别诊断。数万青藏铁路建设大军数年无高原病死亡病例与此有直接关系(青藏公路建设中有数千早期建设者死于高原病);玉树灾后重建数百名罹患高原病已奄奄一息的患者得以重生与此有关。

  2004年,国际高原医学大会在青海召开,会议确定格日力主持制定的《慢性高原病国际诊断标准》,又称“青海标准”。这是我国医学界为数不多的几个以中国人为主拟订并得以通过的国际通行标准。“青海标准”作为中国高原医学的“代表作”,为我国高原医学走上国际医学研究舞台赢得了“入场券”,也为我国的国际高原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从此,国际高原医学工作者把目光聚焦到了“青海标准”的诞生地,也是格日力所深爱的那片土地——青海高原。

  2010年青海大学格日力团队与美国犹他大学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藏族适应高原的两个新基因(EGLN1和PPARA),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引起世界高原医学界的强烈反响,显示了中国在国际高原医学研究中的战略地位。这是格日力科研生涯中最有标志性、最为骄傲的成果。

  高原动物是否存在与低氧代谢相关的基因作为国际高原医学界的一个谜团,一直以来在国际学界存在纷争。2014年,青海大学格日力团队与相关单位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与低氧代谢相关的基因存在趋同进化现象,作为破解高原医学国际谜团关键证据,或将终止这场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之争。随即,世界顶级学刊——英国《自然》系列刊物《自然通讯》发布格日力团队这一重大研究成果。与此同时,由他们的团队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创立的染色体全长组装计算方法由《美国科学院院报》发布。这一系列研究还首次证实藏羚羊低氧适应具有“遗传基础”,这项成果由美国《基因》等世界级权威刊物发布。

  带领十八博士科研团队

  “正是有了格教授的教诲,才让我下定决心在医学这条道路下走下去!”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共和乡这个小山沟走出的土族博士生胥瑾说。

  “每天,在格老师的办公室里,都有来自牧区的群众来看病。他顾不上吃办公桌上的方便面,都会细心地给他们治病。”这是来自海北藏族自治州藏族博士生李玉红最深的感受。

  “从哪个角度看,老师都不像一位博士生导师。他像牧民一样淳朴,将所学的医学知识,无私奉献给了老百姓。”来自内蒙古的蒙古族博士生乌仁塔纳这样评价道。

  多年来,格日力用草原一样宽广的胸怀,先后招收了18个博士研究生,包括蒙古、藏、回、土、满、汉等民族,这些不同民族的博士生在导师格日力的带领下,组成了一支多民族、多学科的科研团队,每年,除了学习、科研以外,格老师都还要带领他们深入牧区两三个月,结合课题,为各族牧民看病,很多药都是格日力自掏腰包的。

  岁月留痕,长年超负荷的工作、高海拔地区的奔波,62岁的格日力也感到了累。作为国际高原医学会唯一的华人常务理事,格日力还是身体力行,使青海的高原医学研究事业高标准起步、高水平运作,科研应用水平实现了超常规的跨越。

  格日力,根在高原。

  原标题:根在高原——记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格日力

(责编:于超)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