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播音员”呷让:简陋的双语广播站 一办就是31年

耿冉 苗曦 张明海 陈建兵    发布时间: 2014-05-05 14:47:00    来源: 四川日报

呷让家的大喇叭很醒目。四川日报 苗曦 摄
呷让家的大喇叭很醒目。四川日报 苗曦 摄

  高山藏寨宜代村里有个简陋的双语广播站,一办就是31年——

  甘孜高原,初春的阳光直泄千尺。

  4月12日,从康定出发,翻越白雪皑皑的折多山,由国道318转省道215,再转搓衣板一样的通乡公路,一路颠簸,采访车带着一身泥灰来到康定最偏远的乡镇——普沙绒乡。

  海拔3050米的普沙绒乡宜代村景色如画,一栋被苹果树包围的藏式小木楼就是呷让的家。

  时针指向18时,呷让家房顶上的大喇叭准时广播。呷让浑厚的男中音飘荡在力邱河谷间,62岁的村民六瓦降泽眯着眼坐在家门口听广播——31年来,这个声音陪伴着他和村里的乡亲,从未间断。

  拿两头肥猪钱,办起一个广播站

  呷让家的房子不大,广播站更简陋:厨房兼客厅的藏式炉塘旁,一个纸箱子上摆着一台老旧却仍然功能完好的功放器,功放器上的“交直流放音扩音机”字迹有些斑驳。一个插线麦克风仍然银光闪闪,一台屏幕上雪花点点的旧电视机,房顶上一个支起来的高音大喇叭。

  说起当年创办广播站的情景,呷让仍记忆犹新。

  那是1983年4月1日,时任宜代村村支书的呷让,拿出200多元“巨资”,作出了当时的一笔“投资”:到康定县城,买回一套功放设备和一个高音喇叭。“刚开始很不理解,这个东西不能吃又不能穿,家里也没什么钱,这笔钱可值两头大肥猪。”呷让的妻子六瓦次姆说。

  而在呷让眼里,这笔钱花得很值:作为村支书,大事小事要通知到村里7个村民小组、近800人,一家家地跑断腿去通知太费事了。“当时村里已经建起小水电,用电很方便,村民房屋也比较集中,买一套扩音设备,在家里一播大家不就都知道了?”

  说干就干。铺线路、在屋顶上搭支架、调试设备,呷让建起了宜代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广播站。

  呷让没想到的是,就凭着这一套简单的设备,他的“播音员”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