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作家阿来:永远书写藏区生活的变迁与发展

吴笑女    发布时间: 2011-07-27 15:54:00    来源: 国际在线

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唯一藏族作家报阿来
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唯一藏族作家报阿来

  藏族作家阿来是中国当代文坛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藏族作家。作为一名藏族作家,阿来更多地关注藏族同胞原生状态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中所蕴含的变化与渴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阿来,从一位藏族作家的视角来关注藏区历史文化的变迁。

  阿来1959年生于四川北部藏区马尔康县,毕业于马尔康师范学院,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他出版过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散文《大地的阶梯》等。2000年,阿来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成为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小说被翻译成16种语言。

  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创作于1994年,阿来用8个月的时间写完了这部具有寓言色彩的文学作品。《尘埃落定》从一个土司家的傻儿子的视角,描写了藏族土司制度灭亡前的一段历史。阿来用灵动、从容的语言,使得一个末代土司傻儿子的命运故事,具有了某种神性的色彩。

  当阿来回忆起当年创作的道路时,他发现最熟悉的就是家乡的历史和故事,于是对于地方历史进行充分的研究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阿来说:“如果你在四川藏区研究本地的历史,一个是宗教,另一个就是本地的政治制度。”《尘埃落定》的故事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域政治背景上的故事。

  继《尘埃落定》后,阿来的《空山》面世了。此书的背景仍是阿来熟悉的阿坝藏区,阿来在书中试图描述一部中国乡村的历史,也试图描写那些最后的猎人。《空山》以拼贴画的形式描写藏区一个村庄的发展和变迁,采用共同的文化和背景,不同的人和事则构成一幅立体式的藏区乡村图景。

  当记者问到是不是所有的作家都会以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作品的创作背景时,阿来表示,写作源于生活,但是只源于生活是不够的。“许多作家写自己熟悉的环境时,都是源于自己在当地的体验,作家对此地有情感上的参与,但不宜过分地强调写作都源于自己的故乡或自己生活的地方。”阿来说:“我们写的地方首先是地球上的地方,我们写作的眼光要放远一点。自己首先是个地球人,才是国家的人、民族的人。阿来说:“写作必须有意义,我写作首先看对我自己有没有意义,文学对我来说很幸运,是自我消毒的过程。我希望我所有的作品,终其一生,我闭眼睛、蹬腿的时候,大概有这样的一个效果,这些东西显示我曾经努力了。”

  阿来对文学创作的思考是超前的,也是深邃的,他喜欢研究世界文学和哲学,研究文学和哲学中人的普遍性。虽然他写的还是过去熟悉的环境,但里面加入了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思考,里头有更丰富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在展现其“独特性”。作为一个作家,阿来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写好人,“要跟人走,因为唯一重要的是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发展,贴着人物写。”阿来说:“现在写作想一个人代表一大群人,动不动代表一个国家,民族,今天文学不是这么一种理念。”

  2008年,阿来创作了长篇小说《格萨尔王》。与传统意义的《格萨尔王》不同,这部作品具有更浓厚的现代意识,作品以六种语言向全世界发行。阿来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他说:“不是我想走向世界,是世界扑面而来。我们是急于走向世界的一群人,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悲剧的东西会给后世留下更多的思考。”

  从事文学创作以来,故乡嘉绒藏区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一直都是阿来进行创作的源泉与动力。虽然住在城市里,但阿来喜欢回到家乡,到广大的藏区采风。他说,自己经常处在这样的状态:不是在乡野,就是在外省和国外。阿来的几个兄弟都住在阿坝老家,这让他和家乡保持了强大的精神纽带。他说自己每年都有一段时间开车在山野里漫游。“没有什么目的,就是去住住”。

  在写作中,阿来这样描述他的故乡嘉绒藏区:“无论是对一本书来说,还是对一个人的智慧来说,这片土地都过于深广了。江河日夜奔流,四季自在更替,人民生生不息。”对于不断行走在藏区的阿来来说,藏区生活的变迁与发展将是他永远书写的对象。

(责编:南卡)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