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次仁正在专心地做木碗 摄影:林路
勒布沟位于中国西南部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的错那县,崇山峻岭间,一条巨大的峡谷蜿蜒向南延伸,雪山、森林、草地、河流、田园牧场是那里最经典的风景,门巴族人和藏族人在那里和睦相处。这组系列报道,我们将带您走近勒布沟的麻玛乡,一起去感受那里的生活场景和风土人情。今天,我们将走近门巴族木碗制作艺人嘎玛次仁。
遇见嘎玛次仁是我们在勒布沟采访藏族姑娘索朗群宗的时候。当时他正过来串门,拜访索朗群宗的父亲扎西达瓦。扎西达瓦是当地有名的门巴族木碗制作艺人,嘎玛次仁是他的徒弟。小伙子这次可能又是在制作木碗时碰到了什么难题,专门向师傅请教来了。
嘎玛次仁今年29岁,皮肤黝黑,眼睛明亮,举止稳重,说话时一直带着微笑,看到我们对他的木碗制作手艺感兴趣,就邀请我们第二天到他的木碗制作厂房里看看。
第二天一早,我们准时来到嘎玛次仁的木碗加工厂房。厂房面积有10多平方米,里面堆放着制作木碗用的木料、染料以及做好的成品。满地都是机器刨下来的木削。嘎玛次仁正坐在一个条形木块上,面前摆放着一台制作木碗用的机器。他把木料固定在机器的转轮上后,运用手中的刻刀在飞速转动的木料上雕刻着。不一会功夫,一只漂亮的木头碗盖就雕刻成型了。
看见我们的到来,嘎玛次仁停下了手中的活。应我们要求,他指着地上已经制作好了的木碗一一为我们做介绍。
嘎玛次仁说:“这个碗是用来盛糌粑的,这个是装饰用的,这个是喝啤酒、白酒用的,这些都是新的式样。还有这个是装鼻烟草的,这是装泡辣椒等咸菜用的。有盖子的里面装的东西可以放比较长的时间,可以装糌粑,泡辣椒什么的;没有盖子的一般就是装酥油茶。”
勒布沟位于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的南麓,是中国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门巴族人集中居住的地区之一。那里的平均海拔只有2900多米,气候比较湿润,林木茂密,盛产木头。门巴族人擅长就地取材,用木头制作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包括木碗、木桶、木盆、木箱、木柜等,其中要数麻玛乡的木碗制作最为有名。这种木碗厚薄均匀,外观涂上了橘红色的颜料,但丝毫不影响它清晰的木纹。
嘎玛次仁说,门巴族人对木碗怀有特殊的感情,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使用木碗的传统。几乎每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木碗,平时上山砍柴,做农活的时候会怀揣木碗,休息的时候拿出来喝酥油茶、青稞酒、吃糌粑等。用这种木碗盛青稞酒或酥油茶,还会有一股特有的香味。
嘎玛次仁出租的店面里陈列着的木碗 摄影:李琳
嘎玛次仁说:“门巴族人喜欢用木碗,主要一个原因是有民族特色,从小就有用木碗这种传统;再一个就是木碗比较耐用,可以用很长的时间也不会坏。有些人一辈子只用一个碗,十分珍爱。”
我们在采访时了解到,在勒布沟,喜欢用这种木碗的不仅仅是门巴族人。由于比较耐用,携带起来又很方便,时间长了,和门巴族杂居在一起的藏族人也渐渐喜爱上了这种木碗。嘎玛次仁说,门巴族木碗之所以耐用,是因为原材料多半选择一些坚硬的树疙瘩。
嘎玛次仁说:“原材料主要是树的节疤,例如柏树,杜鹃花树等,像杜鹃花树的节疤就是上等的木料。大的节疤可以做好几个碗,最小的节疤只能做一个。做碗的一部分原材料自己上山去找。最多一天可以找十来个,少的话只有四五个。”
勒布沟麻玛乡规定每年只有十天的打柴时间,嘎玛次仁也只能利用这十天的时间去寻找他的木碗原材料。他说,现在当地对于很多树种的砍伐有限制,寻找原材料也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所以,除了去山上寻找一部分原材料之外,他也会到市场上去购买一些。
嘎玛次仁说,木碗制作一共分为四道工序,除了选材之外,还有制坯、定型和加工。在他看来,最复杂的工艺还是在打磨木料、为木碗定型这道工艺上。
嘎玛次仁说:“定型的话一共有两种手法:一道是往外打磨,还有一道是往里打磨。要做好木碗,刻刀十分重要,刻刀的头如果打磨得比较尖的话,打磨起来就比较利索。另一个是心态要比较平稳,做出来的碗形状才会好看。”
除了工艺精良之外,门巴族木碗之所以能受到喜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涂抹木碗用的染料多是纯天然的。嘎玛次仁说:“这种染料的原料来自当地的一种植物。但这种植物很少,只在每年8月份才有,而且只有15天的采摘期,过了这个时期就没有了。本来所有的木碗颜料都想用这种植物提取的颜料来染,但因为很少,所以只是这种喝酥油茶的碗才用天然的染料,对人体没有危害。”
嘎玛次仁说,制作一个普通的木碗,花费的时间不是很长,但要制作一个精致的木碗,就需要费一番功夫了。因为,做精致木碗不仅需要好的木料,而且需要木料有好的纹理。找到好木料后,加工时须十分小心,要尽量保留木料里的天然纹理。木碗加工好后,染色也很重要,既要让木碗在染色后红润好看,还要不破坏木料漂亮的纹理。一个普通木碗和一个精致的木碗,用的木料和颜色差不多,但价格有时候会差一倍甚至好几倍。
嘎玛次仁制作的门巴族木碗 摄影:李琳
嘎玛次仁还告诉我们,虽然麻玛乡的木碗制作工艺很有名气,但很长时间以来,掌握这门技艺的大多数是年长的老人。为了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两年前,麻玛乡开设了专门的门巴族木碗制作培训课程,聘请扎西达瓦等两名年长的木碗制作手工艺人,为乡里的年轻人传授手艺。如今,这个乡的门巴族人中,已有约十分之一的人掌握了木碗制作工艺。
为了让这些年轻人更好地从事木碗制作,麻玛乡还为他们免费提供了厂房、水电,以及制作木碗用的工具。嘎玛次仁说,过去,门巴族的木碗制作全靠手工来完成。为了提高效率,乡里现在给他们配了做木碗用的机器。
嘎玛次仁说:“以前靠纯手工的话制作一个木碗需要的时间很长,在两个人合作的情况下差不多要一个小时才能做一个碗。而现在有机器做辅助,一个人只需花15分钟就可以加工这样的一只木碗了。”
由于效率提高了,嘎玛次仁和朋友们还利用空下来的时间研究出许多木碗的新式样。如今,他们的木碗在当地卖得相当好。除了把木碗卖给到勒布沟来的游客之外,每年12月份,他还会把木碗拿到山南地区举办的物资交易会上去卖。 借助这个平台,嘎玛次仁的木碗也销到了西藏的各个地方。
嘎玛次仁的家在麻玛乡比较偏远的地方,为了方便来这里的游客购买木碗,他还在乡里交通便利的位置租了一个小屋子作为店面。这间小屋子的面积有十来平方米,屋里有专门陈列木碗的架子,上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木碗。平时,嘎玛次仁除了在厂房里制作木碗之外,大多数时间会守在这里卖木碗,连吃饭都是妻子给他送过来。
现在,嘎玛次仁只有制作木碗这一份工作,他每年的收入大概有2万多元人民币,几乎占了他整个家庭收入的90%左右。而在两年以前,他不仅要外出去打工,还要上山采药,干农活、养牲畜,一年的收入却只有不到8000元。
嘎玛次仁告诉我们,麻玛乡木碗加工的新厂房已经在建了,位置就在他出租的店面附近,预计今年8月份就可以完工。新厂房是旧厂房面积的十倍左右,到时候,他和其他几位木碗制作手工艺人将会有更好的工作环境。而且乡政府工作人员告诉他们,今后还会为他们制作的木碗统一寻找销路。
随着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到勒布沟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嘎玛次仁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听说麻玛乡今后也要以发展旅游业为主,他觉得这对自己的木碗生意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并寻思着怎么才能制作出更多式样的木碗来吸引客源。
嘎玛次仁说:“我希望能钻研出更多的木碗样式来,另外产品也要做得更精细一些。”
嘎玛次仁说,由于制作木碗收入越来越多,妻子也很支持他的工作,这给他解决了许多后顾之忧。他的孩子现在也上学了,平时吃住都在学校,学习成绩也很好,不需要他操什么心。这些都能让他安心地从事木碗制作工作。
和我们告别后,嘎玛次仁又回到了他的小厂房里,继续在机器上加工木碗,操作熟练,神态轻松,很快地,他的注意力又全部放在手里拿着的刻刀上面了。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