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人物特写

这些年,感动我们的甘南州“首曲好人”

李正安 李虹雨    发布时间: 2015-03-23 14:25:00    来源: 中国甘肃网

  在首曲草原上,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凡人善举令人感动,常有一些“平民英雄”让人肃然起敬。这些平凡人的善举义行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网络持续讨论的话题、邻里广泛传诵的故事,成为人们心头的一团团暖流、城乡文明的一道道风景、社会发展的一股股正能量。这种善举义举是导向、是激励,今天我们将草原深处的部分感人事迹罗列在此,再次重温首曲草原平凡人的不平凡举动。

  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原玛曲县人民医院原外科主任王万青--草原上的好曼巴。

  “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似水流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这是2010“感动中国”组委会给甘肃省玛曲县人民医院原外科主任王万青颁奖词中的一句话。王万青同志1968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自愿来到条件艰苦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工作。42年来,他多次放弃回上海的机会,凭着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克服生活、语言等困难,全心全意为牧民解除病痛。在阿万仓卫生院工作的20余年,首次让全乡3000余牧民有了健康档案。调到玛曲县人民医院后,他开展的多项手术填补了玛曲高原外科手术空白。他高度重视高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与藏族妻子起早贪黑,逐一给当地牧民实施预防接种。他刻苦钻研,翻译医学资料10万余字,在国家级和地方医学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他退休后,仍经常指导县医院的外科手术,给上门求医的藏族群众治病送药,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草原曼巴”。

  原玛曲县第二寄宿制藏族小学校长才华加:“民族教育的守望者,超越自我升华人生”。

  进入不惑之年的才华加,碌曲人,藏族,小学高级教师。1999年大学毕业后就与教育事业接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将自己最美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玛曲的民族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

  2007年担任该小学校长,通过自己科学认真的管理和视校为家的热情,该校2007年9月,被甘南州委、政府评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同年,又被甘南州委、政府评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8年12月,该校被甘南州教育局评为“全州教育系统安全文明示范学校”;2009年2月,被甘南州教育局评为“在学校管理暨师德教风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先进集体;2009年4月,被玛曲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平安学校”。 2010年7月,该校取得了玛曲县以藏为主类学校三科合格率第一名、汉语文第一名的好成绩。2011年7月,又取得了全县以藏为主类学校三科合格率第一名、汉语文第一名、数学第一名、藏语文第二名的好成绩。2011年4月,该校被甘南州人民政府评为“2010年度“两基”工作先进集体,并奖励人民币1万元。

  2014年度中国梦“最美甘南人”才让卓玛:打破女人不能干事业的封建束缚,成为首曲致富女能手,帮助很多人实现梦想。

  “从孩提时代,我就向往美好富裕的生活,梦想着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我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迎难而上,现如今还算成功”,在年过半百的藏族女商人才让卓玛眼里,一个人富裕不算什么,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才是幸福。

  出生在玛曲县齐哈玛乡牧民家庭的藏族姑娘才让卓玛,从小就有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凭着她不放弃的坚韧精神,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致富后她不忘身边困难群众,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她先后资助了9名贫困牧民子女圆了大学梦,先后抚养了4名孤儿,为5所乡级小学捐赠桌椅40余套,截止2013年先后为学校捐资80万余元;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捐赠5万元,2009年玛曲县7·20洪灾,为10余户灾民送去了米面油,捐出17万元帮助受灾户维修房屋,2010年玉树地震中,她带着公司员工,拉了3大车物资和5万元慰问金,捐给了深受灾难的同胞……在每一次大灾大难面前,她始终以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大爱情怀阐释者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

  2014年度甘南州“孝老爱亲”荣誉获得者吉考,7年来,对瘫痪在床的养父不离不弃,竭尽所能为养父治病,她的行动被街坊邻里传为佳话。

  38岁的藏族妇女吉考,在未满周岁被养父尕藏加木措收养,在23岁与丈夫离异后去了拉萨做小本生意。

  几年后,心灵手巧的吉考在拉萨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2008年的一天,她得知自己的养父身患重病,无人照料,便放弃自己在拉萨的事业,赶回养父身边照顾老人。

  当时的养父一只眼睛已经完全失明,她多方咨询,积极为老人申请了国家为藏区免费白内障手术的项目,手术后,老人的眼睛复明了。

  2009年初,老人完全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吉考一边操持着家务,一边护理瘫痪的病人,7年来,她每天起早贪黑给老人做饭、擦洗身体,按摩翻身、端屎端尿、勤洗勤晒铺盖,没让长年卧床的养父遭受病痛和褥疮之苦。

  之前无人照料的孤寡老人对生活有了盼头,脸上逐渐有了笑容,吉考的孝顺,在村邻早已传为佳话,乡亲们无不称赞:“尕藏加木措养女不是亲生,胜似亲生,老人真有福气”。如今,吉考已成了村邻们教育后生、孝敬老人的榜样。

  2014年度最美甘南人“爱岗敬业”获得者卓格草,被学生们亲切的称为“卓妈妈”

  卓格草玛曲县第二寄宿制藏族小学汉语教师26年来,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初的教学育人梦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好评。

  在工作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甘于奉献,任劳任怨,爱生如子,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绩,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在教学中多次打破玛曲县汉语教学记录,数次获得县、州、省级奖励。2006年度、2007年度和2010年她所带的六年级毕业班汉语文及格率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在2010年7月被玛曲县教育局评为“师德标兵”光荣称号。2012年荣获“全省优秀园丁奖”和“甘肃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老师的心时时刻刻与我们在一起,处处为我们着想,大到给我们洗衣服,做饭,凑钱买学习用品,小到教我们洗脸、刷牙、叠被子,她时常扮演着一个妈妈的角色,她那和蔼可亲的样子和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赢得了同学们的心,大家都称她卓妈妈”,她的一名学生这样说道。

  把群众路线装在心里藏族好干部久西加,说起他欧拉草原上的群众人人知晓。

  2005久西加在欧拉秀玛乡敦红村当包村干部,用久西加的话说“村官虽小,责任不小”,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利用全村牧民集中搬进冬季草场的有利时机,配合县“两基”教育工作组,主动承担了所聘请待业教师的生活费用等开支。

  在“双联”行动中,他制定了个人“十年”帮扶计划,每年自筹资金3万元购买10头牦牛,义务帮扶村里最贫困的一个牧户,目前已有6户贫困户受益。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得到了当地广大牧民群众的普遍好评。久西加曾经说过:“群众路线要学习,但更要装在心里,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群众路线”。

  2013年12月,以久西加的典型事迹为题材,拍摄了名为《欧拉草原上的骄傲》的双联微电影,收录到全省“中国梦.凡人善举天天看”微纪录电影工程。

  2014年2月23日,久西加被荣获甘肃省委双联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标兵奖”。

  汇涓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如果把凡人善举比作水滴、润物细无声,那么,学习凡人善举就是汇聚水滴成江海、形成改变世风人心的道德潮流。善举虽小却显大德。无论戍边卫国、见义勇为、救死扶伤、扶贫济困,还是尊师重教、敬老爱幼、恪职尽责、守信笃实,都能汇聚和彰显民族的道德力量。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身体力行,存善念、行善举、扬善德,就能让善行义举积石成山,成为中华圆梦的强大动力。

  原标题:这些年,感动我们的甘南“首曲好人”

(责编:于超)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