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格郎,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1975年6月参加工作,在教育战线上一干就是37年,他带着一颗博爱之心为故乡的民族教育事业默默付出,赢得了广大师生的爱戴和称赞。
从民办教师做起
1975年6月,金沙江畔,20多岁的藏族小伙子格郎被聘为德格县汪布顶乡中心小学民办老师,从此他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教研生涯。他在德格县柯洛洞乡独木岭村小、马尼干戈乡中心校、县城关小学等校任教,直到1996年3月才调到县教育局教研室担任藏文教研员。
学习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过程, 教学应该以发展为核心,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做人。格郎老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当民办教师那天开始,他就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善于从教育教学中,找准教学突破口,让学生容易听懂、学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课堂教学实践和理论阅历的不断提升,格郎步入到教学教研工作中。在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中,能与培训教师“和”“平”相处是自己最大的快乐。格郎老师解释说,“和”指的是“和谐融洽的气氛”,“平”指的是“平等的交往”。在参训教师眼中,他是一位致力于帮助参训教师、设身处地为参训教师着想的拥有先进教育理念、善于合作的良师益友。在格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他经常对参训教师给予发自内心的赞扬与鼓励,与参训教师交流。
格朗老师在教学之余喜爱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世界名著等书籍。他说爱因斯坦在谈到教师的修养时,提出三条基本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超的教学技巧。自己正是通过对“德才术”的领悟,在教研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才使自己具备很好的教研艺术。
联系实际发展教育教研
格郎老师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结合自己的特点,联系德格教育的实际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不管是小学的课题研究,还是县中学的论文撰写,他都要求学校的老师要联系德格教育的实际进行相关研究工作。2007年,格朗老师已是55岁,为了教研课题的真实数据,他坚持到远离县城200多公里的雄拖小学进行调研,并对学校藏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运用各种教研手段、方法、技巧来丰富民族教育教研工作,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格郎老师特别重视教研室的教研员和各学校的兼职教研员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通过诱发和增强教研员的审美感受以提高教育科研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教研员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从而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格郎老师设法激发教研员的研究兴趣,让教研员喜欢教学研究这项工作,主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他深知教育管理的艺术是使教研员喜欢所从事的工作,培养他们自己研究爱的兴趣。
格郎老师在学习别人的教育科研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才智,进行创新与发展。他说,创造是一切艺术的特质,没有创造也就没有艺术。
长期以来,德格县教育科研力量十分薄弱,教师教育科研的主动性较差,造成课堂教学效益较差、教学方法普遍缺失、教育科研发展滞后、教育科研队伍量少质弱等落后局面。在格郎老师的积极协调组织下,该县各校参加省、州论文评比活动,县中学、县城关小学、县城关寄小三所学校成功申报四川省民族地区校本研训基地校。近几年,格郎老师组织教师进行学科、基本功、新课程理念等相关教研主题培训,培训不仅对教师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对广大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斑斑白发写满了格郎老师对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艰辛,三十七年的教育经历抒写了一名普通教研员对党的民族教育事业的忠诚,这就是格郎,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做出的不平凡的成绩。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