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西藏边防战士鲁周扬手提4个暖水瓶,爬了15个阶梯后放下水瓶休息,远眺几十公里外冷峻孤寂、巍然屹立的雪山。这是他在西藏塔克逊边防哨所戍边最快乐的事。
“雪山特别漂亮,我每天都看,怎么也看不够。”鲁周扬满脸兴奋地告诉记者。而对雪山情有独钟的真正原因,这位小战士有更深层的解读。
“雪山给人一种高度和一种震撼。我们的边防军人就像雪山,就屹立在这里。有我们在这里,国家就太平了。”这位“90后”的小伙儿谈到自己的职责掷地有声。
鲁周扬所在的哨所在西藏塔克逊,海拔4900米,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含氧量只有内地的40%,常年平均温度在零下4-5摄氏度,最低温度达到零下30-40摄氏度,被科学家认为是“生命禁区”。
鲁周扬说,由于缺氧,爬15级台阶就像爬天梯一样艰难。但对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他早在报名入伍时就已做好心理准备。
鲁周扬来自河南省的一个农村家庭,2008年考入河南周口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大学二年级时,出于对军人的崇拜,他毅然决定携笔从戎,主动报名到西藏戍边。
在西藏边防,像鲁周扬一样的“90后”战士占大多数,他们远离家乡,主动报名到中国最艰苦的地方当兵,并承担在和平年代及其重要的任务--守边防。
与内地“90后”的生活环境不同,当地没有商场,没有大排档,没有地铁汽车,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网络,没有KTV,他们也没有自己的房间。他们每天面对的,是站岗、巡逻、大锅饭,稀薄的空气和刺骨的冷风,与其相伴的只有白云、雪山和牦牛。
面对巨大的生活落差和长期的寂寞,这些大男孩们偶尔也会迷茫。
21岁的岗巴边防战士忽意存也来自河南,刚开始站岗时经常因为缺氧脸憋得发紫,同时还要面对缺水的问题。“刚来哨所的第一周,一次脸都没有洗过。这种环境和我当初想象差别太大了。”
鲁周扬坦言最害怕一个人的时候胡思乱想,他最初的失落就是源于回想大学时的快乐生活。
“和同学们通电话时知道他们的生活那么美好,我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内地那么好的生活我不过,为什么要来这里吃苦?”鲁周扬说着,眼圈泛红。当兵后他只哭过一次,因为当时代理班主任考上研究生,在电话里对他说:“离校前想看看同学们,但是看不到你了。”
这种失落和动摇是短暂的,当看到身边很多人还在坚守自己的职责时,他们明白自己的决定没有错。
“我现在锻炼自己,学会了担当和责任。这是一种更大的收获,并且在这里我实现了人生价值。”鲁周扬说。
20岁的刘进是西藏海拔最高的查果拉哨所的边防战士。那里海拔5300米,人迹罕至,四季飞雪,常年伴有5至7级大风,也是“生命禁区”。
刘进认为生活的巨大变化是自己人生的转折点。“到艰苦的地方可以更好地磨炼自己,以后会有更好的发展,可以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男人。”他说。
看着这些年轻战士成长的老兵们说,这些年轻人有过恐惧、寂寞和迷茫,但看不出逃避、冷漠或自私这些所谓“90后”标签。
西藏某边防团代副政委郑广斌对记者说,这些“90后”边防战士朴实、扎实、老实,用行动、青春和热血诠释了军人的使命,革命传统在“90后”身上有新的体现,他们是有担当、有责任的一代。
黝黑的脸上时常露出青涩害羞的笑容,但是每每谈到自己职责的时候却十分自信成熟。鲁周扬说:“作为一名守国门的边防兵,不仅要忠诚第一,还要有毅力肯坚持。只有我们坚持下去,我们的大家庭才能够安全快乐。”
鲁周扬说:“我要尽己所能。如果有机会要一直留在这里,继续在有雪山,有牦牛,有草地的画卷里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