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样的人,北京有很多,而西藏太少,西藏需要我。
像我这样的人,医院里太多,社区太少,社区更需要我。
和老人打交道要看着他们的眼睛,耐心听他们唠叨,我希望他们把我当朋友。
我现在不是什么专家,就是个普通老头,不过是用自己的知识为别人做点事情。
叶如陵,71岁,朝阳区香河园街道西坝河西里社区党委委员。志愿服务西藏医疗卫生事业31年,曾任西藏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退休回京后,为百姓提供咨询义诊、联系引进社区医疗服务车、在家中设立服务热线电话、与社区老人结对子,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成为社区居民的“保健医生”。把“医疗课堂”带到社区百姓身边,多年来共义务讲课数百场。
2008年被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红十字志愿者之星,2009年被评为北京2008年十大志愿者,2010年被授予“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称号。
志愿者42年 有遗憾有愧疚但不后悔
在西坝河社区,叶如陵老人绝对是个名人。虽然已经71岁,但他精神矍铄,脚步敏捷,温和的眼睛里总是洋溢着一股热情,走到哪里都有人和他打招呼。时不时还有老人过来和他聊天,你能看出他是位受欢迎的社区“保健医生”,但很难看出他还是一位教授,一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叶老说,他这辈子做志愿者做上了瘾,从1969年援藏算起,到现在已经42年。
29岁那年,他响应国家号召,带着新婚的妻子,参加医疗队来到西藏。初入海拔5200米的煤矿,他因为缺氧,血色素骤高,眼睛充血,嘴唇青紫,心脏扩大……在这个渺无人烟的地方,有400多位藏族矿工,他们眼里对北京医生的信赖与祈盼,让他在艰苦的环境里坚持了下来。
三年后,援藏的期限到了,同伴陆续返京。叶如陵却做出了一个决定,继续留在西藏。他对妻子说:“像我们这样的人,北京有很多,而西藏太少,西藏需要我们。”妻子和他一起留了下来,并独自回京生下了女儿,10个月后,她把孩子留给父母照顾只身返回西藏。叶如陵第一次见到女儿时,孩子已一岁半。在此后的20多年里,全家团聚的日子屈指可数。
“女儿很优秀也很懂事,非常尊重我们,但是少了一种亲近。”虽然有遗憾有愧疚,但叶老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走在西藏的街上,很多人和我打招呼,冲我点头微笑,有不少我都不认识。那种感动无法形容,我被他们需要,这是对我最好的回报……”31年间,叶如陵成为一位深受当地人信赖的主任医师。他为西藏建立了脑外科医疗小组,开创了西藏脑外科事业;与同事一起在拉萨建起了雪域高原上唯一的三级甲等医院,为高原培养了不走的医疗队。
2000年,叶如陵和妻子退休回京,当时不少大医院高薪聘他出山,叶老又做了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在社区当医疗志愿者,理由仍然是“被需要”。“像我这样的人,大医院里太多,社区太少,社区更需要我。”
社区11年 看着老人眼睛听唠叨
回京之后,他在小区里并没有亲戚朋友。有一天,到小区河边锻炼时,一位陌生老人跟他打招呼:“你两天没有出来锻炼了。”他一惊:“你怎么知道我两天没出来?”这位老人说:“我在这儿等你两天了,想请你帮我看看病。”原来“小区里来了位专家教授”的消息早传开了。“嗨,你以后到我家或打电话约我都行。”对这些慕名找他看病的人,他来者不拒。家里、小区、晨练的路上,都成了他看病的场所,他家的电话也成了“热线”。
叶老很快发现,在社区工作和过去在医院当专家完全不同。“我给老人看了11年病,总结出了六个字,就是爱心、诚心、耐心。有时候老人过来量个血压,其实总共才需要一两分钟,但他会不停唠叨,从身体聊到家里不开心的事情,恨不得把所有的不痛快都告诉你。这种时候,医生一定要看着他们的眼睛,耐心听,用自己的知识引导他们,这种工作是健康咨询,更是一种心理治疗。”
叶老发现,如今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非常严重,“他们很寂寞,不少人已经到了抑郁症的程度,去大医院没有医生愿意听或没时间听他们说话,几分钟就会把他们打发掉。所以,社区医生的责任重大,前期的咨询,后期的解释,都要由我们来完成。”
另一个心得是,一定要用老人们听得懂的话和他们交流,避免专业术语,“就算你是专家教授,也得放下臭架子,看病问诊就像聊家常,才能被病人接受和信任。病人说‘箭突下’他们不懂,改称‘心口窝’就没问题了。”
七旬学艺 半年学会电脑又瞄上苹果iPad
当记者采访时,叶老正坐在电脑前忙碌,手指娴熟地在键盘上敲击。“学会用电脑,算是我做社区医生的一大收获,这10年,我学到的东西比当年在大学学得还多!”
当一个合格的全科医生并不容易,“我20世纪60年代上的医学院,知识已严重老化,又在西藏呆了30多年,又一直是做神经外科医生,对老年病不了解,所以需要学的东西特别多。”
有一段时间,叶老经常像一个实习大夫一样,到学校和医院去听各种专业讲座,“听一个钟头,只要有几句话有用,就没白去。”他还订了各种医疗杂志,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最后叶老发现,学电脑成为当务之急,“我每次讲课需要做很多幻灯片,总不能每次都求别人。”
很多老人都有“高科技恐惧症”,叶老说,他自己也不例外,但是为了做好社区医生,他必须克服这种恐惧。他不耻下问,随处拜师。当他知道居委会主任会做幻灯片,每天中午都去求教。人家讲,他就把每一步电脑操作的步骤写在小纸条上,然后回家照着纸条练习。过了半年,他竟然可以熟练运用电脑了。前不久,叶老得了个奖品是苹果iPad,又抓着邻居小伙子教自己。
保健秘诀 充实忙碌才能青春永驻
叶老走路脚下生风,看起来根本不像71岁。叶老也很得意,向记者透露了他永葆青春的“秘方”,简单的饮食,规律的生活,不抽烟,不喝酒,日行7000步,“还有,最要紧的一条,让自己的生活充实忙碌!”
在社区的叶老,远比以前上班时要忙得多,现在,也已经有了固定的看病地方一辆朝阳区红十字会支援的流动医疗车。社区居民给它起名“爱心小屋”,叶老在里面当起了坐堂顾问。如今,更多医疗志愿者的身影忙碌在“爱心小屋”里,并组成了“叶如陵团队工作室”,义务为居民量血压、看病咨询、心理抚慰。“一上午能看20多个病人。”
叶老还热衷于开办老年医学知识课堂,每次都是他在上面讲,底下笑声不断……居民们都说:“叶大夫讲课又幽默、又实用。”根据多年义诊积累的病例,叶老精心制作了一套《老年健康讲座》幻灯片,听过叶老讲课的人对他每次的结束语都印象深刻,他会重复这同一句话:“我是一个党员志愿者,是一个退休医生,我愿意为大家服务,提供咨询,下课后或是其他时间都可以找我。”然后,他会把自己的电话留给大家。赶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不少外地病人。
“好身体来自好心态!”这是叶老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这样劝别的老人,也亲自践行。在社区工作,叶老最大的感受就是快乐,因为被人需要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在社区我就如鱼得水。我从来没想过要从志愿者的岗位上退休。”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