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李培元为王齐荣颁奖。中国教育报记者 鲍效农 摄
【关于王齐荣】
2004年7月,作为中央直属机关第四批援藏干部,王齐荣从西南交通大学来到西藏大学,被任命为西藏大学工学院第二任院长。3年援藏任务出色地完成了,王齐荣又主动提出再延长一期。他说:“那里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
在西藏大学,王齐荣的工作从培养人才抓起,他把工作重点确定为全力以赴抓好工学院的“三支队伍”建设,即管理队伍、师资队伍、学生工作队伍;为把“藏文信息技术”打造成精品学科,他和师生们一起努力,实现了藏文信息化“由世界转移到中国,由中国转移到西藏”的目标。
【颁奖辞】
他,从热闹繁华的都市来,执著地选择了连续两届的援藏工作。多少个夜晚,他办公室的灯光久久不熄;多少个节假日,他在校园里忘我工作……6年,他把对西藏人民的情怀播撒在了美丽的拉萨河畔;把自己的青春与梦想镌刻在了他热爱的西藏大学。王齐荣,不平凡的经历,装点了他平凡的人生,为援藏干部树立了一座榜样的丰碑。
2011年1月23日,由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10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评选结果在京揭晓,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出席颁奖仪式并为获奖者颁奖。西南交大援藏干部、西藏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王齐荣获2010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并接受专访,以下为访谈实录:
中国教育新闻网:王老师,您好,祝贺你当选2010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王齐荣:你好,网友们好!
中国教育新闻网:王老师,您援藏6年做了很多工作,大家看到您的事迹都很感动。所以这次的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活动从很多人里把您选为50名候选人之一,从最初提名到现在当选,您对评选活动有什么感想?
王齐荣:我了解到,这个活动已经做过四次,我真没想到有机会成为候选人。前段时间你们刚发布的时候,我正好很忙,没有太关注这个活动,最后是学生告诉我有这个活动的。其实不管领不领奖已经是次要的,只要能入选为五十名之一我就非常荣幸了。看前几年入选的人有很多是教育界泰斗级的人物,也有很多是优秀的年轻学生,这个活动照顾的面非常广,创意非常好,不是集中在某一个部分,只要是为当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献身的人,哪怕是年轻人都可以入选。我非常感谢组委会。
中国教育新闻网:据了解,您是2004年去援藏,当时您决定去援藏的时候做过哪些准备?当初做决定时您的心态是怎么样的?
王齐荣:我没有任何准备。在我去西藏大学工学院前就知道我们学校有一位前任援藏同志,也是我的同事,因为他比我优秀,所以我自己没有想到有这个机会。有一天早上西南交大土木学院的书记说,有一个重要事情要跟我商量,他告诉我前任要离任,希望我去继任。当然过去通过前任同事了解了一些西藏的情况,但是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个机会,当时答复院长会考虑一下。后来我跟我爱人商量了这个事情后,她说只要有利于你的事业,你想去我就支持你。结果当天傍晚我就答应院长要去。当知道要去接任院长时,我觉得对搞管理不是特别感兴趣,也没有从事过管理的工作,但是本身对管理的想法还是有挺多,比如学院该怎么发展等,所以还是有信心能够胜任的。
中国教育新闻网:您以前是做学术研究的,现在要去做管理,在这过程中是不是会有一些斗争呢?您是41岁去援藏的,我个人感觉这个年龄在搞学术研究是一个黄金期,您这六年援藏工作,您有没有觉得在学术研究上有遗憾呢?
王齐荣:第一,我当时是以铁道、道路工程学科研究为主,曾经是铁路设计规范1999版以及2004版的编制人,也就是第三、第四版编制人,我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决定援藏后,这些编制的事儿我可能参与不到了,后面就留下了遗憾。第二, 2004年离开以后,正好这五、六年之间是内地高铁大发展的时期,这是学术研究提升的绝好机会,但是很多的重要会议我都没有参加,我的学术研究也就没有做。第三,我进藏以后正赶上青藏铁路修建末期,本来想着是一个好机会,利用青藏铁路可以开展自己的学术研究,但后来因客观原因没有实现。这些都是自己铁路专长没有发挥的一大遗憾。
中国教育新闻网:那您本来设想好援藏后继续做铁路研究的,但结果都没有做成?
王齐荣:是的,这个遗憾一直在延续,我本来想继2010年后再干三年的,因为西藏大学工学院建设的很多事情还没有干完,因为拉萨到日喀的铁路又开建了,我本来想跟着建设过程做一些事情,但是现在又回到内地,所以说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遗憾在不断的延续。
中国教育新闻网:您现在回到西南交大,那现在跟西藏大学会有一些合作吗?学术研究的事情您又想做那些事情呢?
王齐荣:继续在合作。我现在回到西南交大后,仍在原来派出的土木学院任职院长,因为我进藏前就是土木学院副院长,我自己调侃说是老职务新任务。原来是援藏管理工学院,现在回来后是管理试验室和教学,这些事情我已经在西藏大学工学院做过,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说是我很熟悉的部分。通过西南大学土木学院的任职,学校也希望我同时兼顾对口支援西藏的一些事情,希望能跟西藏大学多联系,能多做一些双赢多赢的事情。在过去援藏时基本是无私的援助,现在西藏已经发展起来,拉日铁路也开始修建,有很多事情需要研究,我想以这些为平台,做一些包括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双赢多赢的合作,西南大学和西藏大学工学院都有这样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