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在幽静的拉萨河畔,大片大片的格桑花披着金色的霞光在青藏高原恣意绽放。在西藏大学,依然能看到戴着一副厚眼镜的“大胡子”院长王齐荣忙碌而熟悉的身影。
今年7月底,本该是王齐荣援藏期满离任返乡和家人团聚的日子,然而,面对这所融入了自己生命与理想的高原学府,他心里有太多的放不下。
2004年,时任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的王齐荣辞别妻女,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第四批援藏干部,接替了西南交通大学的同事罗书学,从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成都来到位于“世界屋脊”的西藏首府拉萨,担任西藏大学工学院院长。
在第一批工科教育拓荒者罗书学手中,新成立的西藏工学院已初步开办了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建筑学、信息工程等4个工科本科专业,跨过了“一穷二白、从无到有”的历史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任者王齐荣深知,刚刚驶入正轨的工学院还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实验设备和场所短缺、科研水平落后等问题。这些难关让“高原自主培养出工程师的梦想”变为实现,还有很远一段距离。
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师资力量先行。王齐荣从破解人才培养机制入手,一方面通过送出培训、给在岗教师加压等方式,提高现有师资学历学位;另一方面,多方联系、积极奔走,从国内其他高校积极引进优秀年轻教师进藏。
针对学院科研基础薄弱的现状,王齐荣大力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强化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2004年9月,他亲自组织对口支援科研合作项目的申报,使工学院联合申报项目增加到7项。
六年后,这些改革措施让西藏工科人才培养、学院建设结出了硕果。截至目前,西藏大学工学院专任教师从2004年的23人增加到6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从9%增加到75%;本科专业从4个增加到8个、并开始招收培养藏文信息化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校学生人数从600多名增加到1300多名,成为全校第二大学院;藏文信息技术某些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串串闪光数字的背后凝结着王齐荣的大量心血。作为援藏教育重要的坚守者,在西藏大学的六年时间里,王齐荣平均每年回内地休假的时间仅有2-3周,周末也常常忙着处理学院各种事务。身为院长的他在肩负繁重行政事务的同时,还为交通运输、土木工程、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讲授《运筹学》等六门课程,六年累计教课时间达882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