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六年,我结下难解的西藏情缘,我的心留在了这里,我的事业留在了这里。
——王齐荣
2000年,人类的脚步刚刚迈进新世纪的门槛,西部大开发的号角犹如春雷乍响,广袤的雪域高原顿时春潮涌动,各项事业迸发出亘古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也是在这一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同志视察西藏大学时作出“西藏要发展必须培养自己的工科人才”的重要指示,开启了西藏大学工学院建设的大幕。
十年过去了,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西藏大学工学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建成了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交通运输 、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资源勘察等专业在内较为齐全的工科学科体系,为西藏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应用型本土工科人才。
十年磨一剑。一串串闪光的数据,在见证了西藏工科教育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凝聚着一批批工科教育拓荒者的心血。
中央和国家机关第四、第五批援藏干部、历任西藏大学校长助理、工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的王齐荣教授就是其中翘楚。
“发扬‘牦牛精神’,用‘羚羊速度’建设高水平的工学院。”在藏6年,王齐荣不舍昼夜,以“牦牛”般的过人精力和“羚羊”般的惊人速度,投身西藏大学工学院建设,以敢闯敢干敢负责的精神,不断推进工学院跨越式发展。
用“羚羊速度”推动工科建设跨越式发展
2004年7月,时任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的王齐荣,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第四批援藏干部来到西藏大学,担任工学院院长。
当时,成立只有一年时间的工学院可以说一穷二白:教师人手少且大部分是转行做工科的教师,高学历老师更是只有王齐荣等两人,实验设备和场所无从谈起。
在这样的基础上办教育,其难度不亚于荒漠上种绿洲。
“西藏工科教育基础薄弱,按部就班的发展跟不上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必须打破常规,实现跨越式发展!”刚刚走马上任,王齐荣便致力于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夯实师资队伍,使西藏的工科人才培养走上正轨。
如何培养优秀人才,王齐荣有自己的“绝招”:
推行“快速”、“短痛”式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大批量送出培训和给在岗教师加压等方式,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多方联系、积极奔走,除了争取母校北京交通大学的支持外,还挖自家“墙角”,从西南交通大学引进优秀教师。
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打造“尊师重教”的软环境,不断吸引内地优秀年轻教师进藏……
工学院教师肖伟是王齐荣成功引进的年轻人才之一。为了让肖伟安心工作,王齐荣降下身段,四处奔走,为肖伟的爱人找到了合适的工作。现在肖伟已经成长为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他和他的学生团队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类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教不好学生,干不好工作,就对不起王书记!”在王齐荣的欢送座谈会上,肖伟哽噎地说。
“以前工学院80%的课都是由援藏老师带,现在80%的课都是由我们自己培养的老师带。”工学院院长欧珠介绍。
经过王齐荣6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工学院专任教师从23人增加到6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从4人增加到1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从9%增加到75%,并拥有了计算机与藏文信息处理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校级和自治区级教学名师。
2004年9月,西藏大学迎接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展开。年轻的工学院也在评估之列。
“工学院要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不断加强教学基础工作,为学校评估创优做贡献。”王齐荣作出了让所有教职工振奋的决定。
入藏前,王齐荣曾有过西南交通大学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估的工作经验。因此,他很快就提出了一系列“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管理办法,抓住本科评估契机,使教学工作焕然一新。
针对学院科研基础薄弱的现状,王齐荣推进了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大力强化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2004年9月,他亲自组织对口支持科研合作项目的申报,使工学院联合申报项目增加到7项。其中,在西南交通大学大力支持和他的有力推动下,两校达成了9项科研合作意向。
如今,工学院的本科专业从4个增加到8个、并招收培养藏文信息化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校学生人数从626名增加到1325名,成为全校第二大学院。
“西藏大学工学院不能仅仅成为西藏地区第一个工科人才培养基地,而且应当成为西藏地区工科的龙头,成为西藏地区经济建设应用型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成为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沿着这样一种思路,王齐荣一步步推进工学院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城市规划、资源勘探……新的本科专业不断开设,西藏大学工学院步入快车道,开始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