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常回来看看,实验室的运转还需要技术指导和大量人才。”眼看援藏工作就要结束,西藏大学校长助理、工学院党委书记王齐荣教授着实依依不舍。
从2004年到2010年,王齐荣践行先进办学理念,走过了6年援藏路。在此期间,西藏大学工学院在学科与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等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王齐荣也因为贡献突出,被评价为“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援藏干部。
“牦牛精神、羚羊速度”促发展
2002年10月,西南交通大学被教育部正式确定对口支援西藏大学。2004年7月,王齐荣作为中央直属机关第四批转留第五批援藏干部,从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到西藏大学开展援藏工作。
2003年,西藏大学工学院只有建筑学、交通运输学、电子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等4个专业,仅有的3个实验室尚未运转起来,科研设备和教学设备总价值不到200万元。
这种情况让激情满怀来援藏的王齐荣感受到落差与压力,但他很快意识到,“白手起家”才更容易接受新的理念,才是发展的大好机会。
王齐荣首先从自己熟悉的计算机科学领域入手,提出通过3年至5年的努力建成藏文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将世界的藏文信息化研究中心转移到中国,将中国的藏文信息化研究中心转移到西藏大学。
经过不懈努力,西藏大学工学院在藏文信息处理方面的基础研究于2007年进入了成熟期,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藏文文件起草、网上聊天、移动通讯等领域。目前,工学院正着手开展藏语文字识别、藏语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智能信息系统等高端研究。
“得标准者得天下”,本着这一理念,王齐荣积极鼓励开展藏文信息处理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编制和研究工作。藏文信息编码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就是由西藏大学工学院教授牵头起草制定的。
在王齐荣的大力推动下,工学院又在建筑材料、结构工程和工程测量等3个实验室基础上,相继建成了水力学、土力学、力学电测实验室等9个实验室。
西藏大学工学院不仅要成为西藏地区第一个工科人才培养基地,而且应当成为西藏地区经济建设应用型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以及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沿着这样的思路,工学院取得了长足发展——
本科专业从4个增加到8个,开始招收培养藏文信息化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院学生人数从626名增加到1325名,成为西藏大学的第二大学院;科研经费从每年40万元增加到每年600万元;在藏招生从原来的三本变为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