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人民不会忘记,林芝不会忘记。1994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从党的工作全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战略高度,在首都北京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长期不变”的援藏方针。从此,林芝县经济社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2004年,广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由东莞市对口支援林芝县。10年来,东莞市高度重视援藏工作,历届东莞市委、市政府班子始终坚持从贯彻落实中央“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出发,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总体援藏部署,举全市之力,聚十年之功,全面推进干部援建、经济援建、智力援建等各项工作,全力谱写东莞对口支援林芝县工作新篇章,走出了一条符合上级要求、切合林芝实际、具有东莞特色的援藏工作路子,为林芝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积极贡献。
始终突出政治担当
倾力完成援藏任务
东莞市始终把援藏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倾心尽力援助,精心组织开展。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涵盖30多个职能部门的对口支援西藏工作领导小组,将援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先后选派了4批9名高素质干部赴藏开展工作,完善前后方协调配合工作机制,全力推动援藏各项工作落实。截至2013年年底,东莞累计投入各类援助资金1.27亿元,建成了130多个项目。2013年林芝县生产总值39.99亿元、财政收入0.89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8万元,10年间分别增长了34倍、12倍、4倍。
始终突出民生导向
援藏成果惠及于民
东莞市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援藏项目向农牧区倾斜、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的部署,将对口援藏工作与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拓宽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相结合,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将援建资金的85%以上投入到林芝县民生建设项目上,累计安排民生项目资金达8300万元。投入4370万元建设小康示范村,使布久乡仲果、八一镇唐地等10个小康示范村成了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亮点。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养老院等民生项目50多个,累计铺设村道140公里,建成安居房18万平方米,改善6400人的居住条件,建立各类卫生诊所28个,投入2166万元新建、改建各类学校6所,惠及1300多名学生。
始终突出产业带动
不断增强发展能力
东莞市始终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把产业作为援建工作的支撑点,努力提升林芝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将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小镇和藏东南旅游集散中心的目标,充分挖掘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丰富多彩的工布民俗文化,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编制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总投资的27.4%。重点打造“菜园子、肉园子、果园子、花园子”等“四个园子”工程,建立养殖、水果等优势产业发展基地,形成奶牛养殖、藏鸡种鸡养殖等12个示范基地,推动农牧业向纵深发展,增加了农牧民收入。成功举办了第九、第十、第十一届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使林芝桃花文化旅游成了国内知名旅游品牌和城市名片。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共引进项目13个,意向投资额30亿元。
始终突出智力援藏
着力增强内生动力
东莞市充分依托和发挥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通过“派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培养当地人才,努力为林芝县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援藏工作队。先后派出农业、规划、设计、宣传、城市管理、行政服务、电子政务等优秀干部和专业人才500多人次到林芝县进行“传帮带”。组织招募4批40多位音乐、美术、体育等支教志愿者到林芝县中小学支教,组织农业专业人员到林芝县开展大棚蔬菜、花卉种植技术指导和帮扶。林芝县组织各级干部和全部67名村党支部书记1000多人次到东莞,参观考察、跟班学习、见习锻炼,推进了林芝县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
始终突出开拓创新
大力构建援藏新格局
东莞市坚持不断创新援藏思路,拓宽援藏领域,丰富援藏内涵,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援藏工作,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援藏工作新格局。创新镇街对口援建模式,统筹安排清溪、虎门、长安、塘厦等四个经济实力雄厚的镇,累计投入820万元对口帮扶鲁朗镇东巴才村、百巴镇增巴村、布久乡珠曲登村、米瑞乡玉荣增村。深入开展职能部门对口援建交流,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局、市农业局为林芝县开展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两地用工对接、加强农产品检测培训。林芝县组织民间艺术团赴东莞开展答谢演出活动,推动两地文化交流融合。积极动员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参与支持援藏工作,共引导东莞社会各界为林芝县捐赠物资和资金5600万元,形成了前后方互动的援藏新格局。
10年来,东莞市把对口援藏的林芝县作为自己的一个辖区同等对待,从送钱送物资到找项目搞开发,产业援藏、智力援藏,以真心换真情。如今的林芝,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东莞市勤耕不辍的对口援助下,正展露芳华,熠熠生辉。
原标题:倾力援藏 成果辉煌
(责编:丛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