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确定北京市对口援助拉萨市。“北京西藏大厦”项目,正式拉开了北京对口拉萨市及下辖的城关区、堆龙德庆县、尼木县和当雄县(简称“一区三县”,下同)援藏工作序幕。
20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满怀对拉萨人民的深情厚谊,远隔千山万水,先后精挑细选派出7批共413名干部,从项目、资金、人才、科技、智力、文化、产业等多方面、全方位无私支援拉萨建设,形成了以干部援藏为龙头、项目援助为重点、资金援助为保障的援藏工作格局,援藏力度逐年加大,援助方式逐年改进,援藏领域不断拓宽,援藏成效日益显著。特别是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北京援藏工作开始进入快车道。
幸福洒满日光城
北京对口支援拉萨的20年,是拉萨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百姓获得实惠最多的时期。20年来,北京共投入援建资金28亿元,实施了8大类、200多个项目,填补了拉萨城市功能的空白,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拉萨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14.3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312亿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由0.66亿元跃升到50.16亿元,年增长25.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830元增长到853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014元增长到21421元。北京对口支援拉萨市下辖的“一区三县”生产总值在拉萨市占比从1995年的13.62%增加到2013年的65.18%。
时光荏苒,拉萨这座“日光城”多了一个“幸福城”的美名。拉萨连续7年被评为百姓幸福感最强城市,中国社科院2013年发布的公共服务蓝皮书,拉萨在我国38个主要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排名高居榜首,2014年拉萨被评为首批全国民生典范城市,种种荣誉的背后凝聚了北京援藏成果。如今,一条条宽敞的水泥马路代替了“风吹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土路;广大藏族农牧民同胞住上了安居房,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电,通上了网,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一座座现代化校园拔地而起,农牧民子女走进学校,走进大学,走进了建设新西藏的行列;柳梧新区、经济开发区建设、拉萨文化体育中心、牦牛博物馆开馆、德吉罗布儿童乐园开园等项目坐落在“日光城”,填补了一个个城市功能空白,让拉萨人民切身感受到北京援藏的成果。
民生筑牢幸福基础
“风一吹,塑料袋满天飞,冬天眼睛都睁不开”,这是20年前很多人记忆中拉萨印象。20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围绕“水、电、路、医、学、住”等民生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及农业用水问题,支持养老院、福利院建设,基本实现孤残儿童集中供养,新建乡村水泥公路、实施“县城供排水及防洪工程”等,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受益群众之多、影响之深,让“一区三县”的农牧民群众亲身感受着身边的巨变,极大地温暖了人心、提振了信心,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力量。
援建之初,北京市就把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建设摆在了援建工作的首位。拉萨北京大道、北京东路、东嘎西路、地下人行通道、柳梧基础设施、宗角禄康公园、市政道路改造、主城区范围内街景改造等102个重点工程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
在北京的支持下,拉萨市大力推进以农牧民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推进“八到农家”工程,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
实施“一区三县”国道沿线安居房整治改造项目,1587户近万名国道沿线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促进了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北京援建的农村配套设施,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牧民安居工程相结合。塔玛新村是新农村建设小康示范工程的一期工程,占地175亩,总投资7300多万元,建设户数为234户。二期工程也已经入住,三期工程总投资1.7亿元,将解决1443户村民的安居问题。年逾古稀的洛桑和老伴在塔玛村生活了几十年,两年前老两口赶上了塔玛村的小康示范村建设,搬进了新家,不仅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家里还通上了电。
北京援藏医生在拉萨人民心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北京先后派出8期78名援藏医生到拉萨各级医院工作,发挥“传帮带”作用。他们经常深入城乡开展免费义诊和体检活动,启动先心病患儿免费救治工作,筛查1万多例,成功治愈100多例,城乡居民和寺庙僧尼免费体检率分别达到99.9%、100%。
北京援藏工作促进京藏双向就业。通过建设藏餐培训基地、设施农业和人才培训等方式促进就业,并先后提供500多个岗位,帮助拉萨籍应届大学生在京就业。
文化融铸京藏情谊
北京市通过加大援藏资金投入、开展文化交流、提供智力支持、输送精神产品、进行实物捐赠等工作力度,全面提升拉萨文化设施条件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为文化兴市战略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对口支援面广、财政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北京主动积极大幅增加了援藏资金,远远超过了中央规定的数额。仅“十二五”期间,北京在中央规定的1‰基本资金外,拿出7个多亿资金支持拉萨文化重点项目建设。
北京先后投入10多亿元援藏资金,建设拉萨群众文化体育中心、德吉罗布儿童乐园、牦牛博物馆、拉萨文化大厦、拉萨电视台、拉萨歌舞团剧场、拉萨人民艺术宫、数字文博等10多个文化项目,使拉萨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众多文化地标。
文化交流是增进京藏人民友谊的桥梁。首都艺术家拉萨行、首都媒体拉萨行、京藏手拉手读书活动、京藏儿童手牵手夏令营、合办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网络媒体红色故土行、北京奥运文化展、首博珍品展览等一批文化品牌活动,促进了两地文化交流和人民感情交融。
近年来,在北京援藏资金支持和援藏干部的努力下,“非物质文化保护”、“文化馆站室建设”、“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等一大批国家级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得以实施,《拉萨百科全书》、《西藏岁月丛书(10本)》、《文成公主》、《雪域长歌》、《援藏岁月》等一批文化产品陆续出版,拉萨文化事业发展成就斐然。目前,全市拥有8个县级文化馆、57个乡级文化站、241个村级文化室、4个老年文化活动中心。拉萨市电视台的硬软件建设、开播藏语和文化旅游频道等等,无不凝聚了北京的无私支援和援藏干部的辛勤努力。生活在这座文化底蕴丰富、文化气息浓厚、文化设施日臻完善的高原古城,拉萨人民自然很幸福。
教育成就拉萨未来
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稳定,抓民生,抓团结……
从1995年开始,北京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援藏干部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利用首都优质教育资源支援拉萨发展教育事业”,并结合西藏实际,发挥自身优势,迄今共派出14位教育管理干部赴拉萨工作,正在选派90多名教师赴拉萨支教。
20年来,北京市共投入援建资金6亿元用于教育事业发展,援建了北京西藏中学、北京中学、北京小学、拉萨北京实验学校等10多所学校,有力地改善了拉萨教育条件和教学水平。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北京市从幼儿园到高中,累计投入经费超过7900万元,为孩子们建造美丽安全的校园,不断完善教育体系。1984年,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提出在内地创办西藏学校和举办西藏班培养人才的指示。1987年,北京西藏中学应运而生,招收的学生全部来自西藏,现有在校生810名。目前已培养5000余名毕业生,有4000多人大学毕业后返回西藏工作,他们为西藏的繁荣、进步、稳定和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领域援藏,全面促进教育发展。开展教研活动,推广先进教学法:2001年北京市选派了两位经验丰富的教研员援藏。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指导拉萨市中小学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屡创佳绩;创建北京夏令营活动,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2011至2013年连续三年成功举办拉萨青少年赴北京夏令营活动,90多名优秀中小学学生参加。当时送孩子去北京的情景十分感人,老阿妈、学生家长送了又送,提着水果茶、拿着哈达,对北京接孩子们的老师千谢万谢;创办西藏第一所残疾人学校——拉萨特殊教育学校:1998年前,西藏没有一所专门接收残疾人的特殊教育学校,很多残疾孩子们因此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教育援藏干部多方奔走呼吁,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1999年底西藏开始试办第一所专门接收盲、聋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填补了西藏特殊教育的空白……
奉献铸就不朽丰碑
北京援藏干部视西藏为第二故乡,舍小家、顾大家,身体力行维护民族团结,深入开展结对认亲帮扶活动,深入农牧区与农牧民群众同吃住、同学习、同劳动,先后有200多人次获得全国、北京市、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市的表彰,涌现出陈北信等一批先进典型。援藏干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了首都56个民族拉萨行等10大品牌活动,积极搭建起拉京两地交流合作平台,与拉萨各族干部群众建立了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广泛赞誉,在雪域高原建立了一座座民族团结的丰碑。
20年来,北京社会各界主动到拉萨捐赠资金、物资和设备1000多批次,折合人民币2.15亿元。北京援藏干部发起“温暖行动”,踊跃捐款60多万元,购买了4000余套衣物,为高海拔学校的农牧民学生送去温暖。开展“奉献爱心,结对帮扶”活动,每名援藏干部结对帮扶1-2户困难家庭,共帮扶困难农牧民群众500多户,捐款捐物50余万元,与儿童村和福利院结对帮扶,定期为孤儿院送去温暖,解决了群众困难,加深了民族感情。北京援藏医生利用周末节假日,经常深入农牧区和寺庙,开展义诊、免费体检及送医送药活动,受到农牧民群众及僧尼高度赞誉。
全面助推拉萨发展稳定
注重产业援藏,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是北京援藏工作的重点。从编制产业规划入手,设立产业支持专项资金,编制了县域经济规划、拉萨市商业网点规划等产业规划项目。同时,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扎实推进拉萨净土健康产业、城关区奶牛养殖基地、当雄县育肥基地、尼木县藏鸡养殖基地、堆龙德庆县设施农业建设和工业园等产业扶持项目建设,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经济带动效益初步显现。另外,注重发挥援藏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首都企业家拉萨行、北京拉萨商品大集等品牌活动,吸引首都知名企业投资拉萨,先后招商引资100多个项目,投资200多亿元,促进了拉萨的产业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基础更加巩固。
北京把提升拉萨干部素质能力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围绕拉萨“五大战略”实施,北京安排专项资金,实施智力援助项目,组织赴京培训各类急需紧缺人才2600多名;先后派出500多位专家学者到拉萨指导工作和开展专题讲座,参加听课干部群众超过10万人次;邀请各类专业人才到拉萨帮助开展课题研究和规划建设工作;通过挂职锻炼、考察学习等方式培训800多名专业人才,有效提升了拉萨干部人才素质。
借鉴北京的成功经验,北京支持建设拉萨网格化管理模式、数字城管系统、护城河工程和市民服务中心,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拉萨四大检查站、公检法备勤房,优化了城市交通管理,创新了社会管理模式。多年来,拉萨公众安全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成为全国38个主要城市中安全指数最高城市,为全市各族群众营造了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拉萨市群众文化体育中心由北京市援建,总投资7.35亿元,是援建项目中单体规模最大、投资最大的建设项目,填补了西藏没有现代化大型体育场所的空白。
图为建设中的拉萨市群众文化体育中心。本报记者 王珊 王立 摄
拉萨市德吉罗布儿童乐园是北京市2012年援藏的重点项目,于2013年“六一”建成开园。项目占地面积22685平方米,建筑面积4281.82平方米,北京援藏投资5000万元。儿童乐园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拉萨市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拉萨市旅游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柳梧新区的开发建设。
原标题:北京市援助拉萨20年成果综述
(责编:丛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