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下的新西藏:特别的生日 特殊的纪念
程圣中   发布时间:2011-07-05 17:04:00   来源:中国网

“西藏和平解放60年成就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

  7月1日上午,赵兴振和黄万瓈老两口冒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等了一个小时,直至“西藏和平解放60年成就展”九点钟开展时,他们浑身都已湿透。

  “我们激动得睡不着觉,两点多就醒了,”黄万瓈今天凌晨四点钟起来准备早餐,不到六点就和老伴从南六环的家出发了。对于在西藏工作三十多年的赵兴振夫妇而言,在党的生日这天看西藏成就展,像是一场虔诚的朝圣仪式。

  今年72岁的黄万瓈和丈夫原来都在西藏歌舞团工作,1954年进藏,1992年回京,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西藏。“我们都是戴着红领巾进藏的,最开始在宣传队,后来到歌舞团,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一干就是38年。”

  西藏和平解放60年成就展已经展出了15天,对这对老夫妇而言,“今天来看展览有着特殊的意义”。整个展览共展出500余幅图片、30多件实物、30多张图表,还用生动新颖的多媒体手段来展现丰富详实的历史文献,他们仔细地观看每一幅图片,对比着西藏的今昔变化,每一处都能勾起过去那段美好的回忆。

  “你看这张陈毅副总理的照片,”黄万瓈兴奋地向记者介绍,这是当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时,陈毅率领中央代表团到西藏拉萨的照片。“我还和陈老总跳了一支舞呢,当时他问我是哪儿人,我说四川人,他说‘那我们是老乡嘛(四川话)’!”

  在赵兴振和黄万瓈看来,这不单是一幅幅历史照片,更是他们青春的记忆,他们用生命丈量了西藏和平解放60年的历史进程。赵兴振是北京舞蹈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刚到西藏时连睡觉的床都没有,“就找石头木板简单搭一下,有人半夜经常翻个身子床就塌了。”黄万瓈当时还是个小女生,拉萨没有公共厕所让她很不适应,“有的地方像与世隔绝一样,骑马在雪地里走路,有时候一天见不着一个人。”

  黄万瓈还记得刚到拉萨之初,吃菜只有老三样——“土豆、萝卜、莲花白”,天天如此,而现在拉萨物品丰富,“什么菜都有了,水果要什么有什么。”她2007年回西藏一次,在拉萨自己找不着路了,原来她们住在布达拉宫对面的房子,现在已经被改建成了城市广场。

 

  在青藏铁路开通的照片前,赵兴振驻足许久,这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他清楚地记得拉萨建成第一条柏油公路时的情景,藏族群众兴高采烈、欢欣鼓舞,形容柏油路“像镜子一样,透明的,又亮又光滑,”,赵兴振说那种心情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可能很难读懂。

  图片中呈现的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近八旬的赵永福老人对此感触颇深。赵永福是汉族人,原十八军离休干部,走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当年实在太苦了,有时一星期都吃不上饭”,他坦言今天西藏的幸福生活是当年不曾想到的,“让人大吃一惊”,这一切都得感谢“党的恩情”。

  参观展览前,一群老人手举党旗站在民族文化宫前合影留念,这让次仁德吉感觉非常亲切,“是心灵里面的一种震撼”。次仁德吉的父母来自青海藏区,年轻时便参加首批援藏工作,次仁德吉生于西藏,在拉萨工作了三十多年,1997年工作调动入京。次仁德吉每年都要回西藏看看,“眼看着西藏一年年发生惊天巨变”。

  “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多少倍,这正是因为共产党的领导最伟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铁打的事实。”次仁德吉说,西藏群众的想法也是如此,只是他们表达得更朴实、通俗,“很多老百姓家里现在都挂着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的画像,可以看得出他们对共产党的认识和信任。”

  次仁德吉的儿子也出生在西藏,后来随她来到北京就读小学、中学,在内地大学毕业后,她的儿子又回到西藏,在当地政法部门上班。“身在一个藏族家庭,他(儿子)应该了解西藏,希望他在西藏能得到更多锻炼,积累更深厚的情感。”言语间,次仁德吉对自家“三代援藏”充满欣慰与骄傲。

  参观完展览,次仁德吉走到门口的“电子留言板”前,上面留有前来参展的各族群众的心声:“我爱西藏”、“伟大的党”、“西藏明天更美好”、“党藏一心”、“展览令人感动”、“西藏和平解放60年,西藏人民幸福生活享万年”……

(编辑:高晓玲)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