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金山上》是一首藏族民风的歌曲,据说它的原曲是一支古老的酒歌,一般用于宗教的仪式,原歌词大意是这样的:“在北京的金山上,吹起了金色的号角,不知是谁在吹啊,听得人心里非常高兴。”新编歌词以后,名为《北京的金山上》的歌曲响彻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大地,一首短小明快的歌曲竟然有着如此强大而久远的生命力,让人不胜感慨。
这首作品的编创者是一位名叫马倬的作曲家,他于1960年进藏,听了一位名叫常留柱独唱演员演唱《山南古酒歌》后,发生了兴趣。经过询问,得知常留柱是从一个名叫扎西的老艺人那里学到的。于是马倬对歌曲进行了改编,在原民歌前加了两句前奏音乐,又对歌词进行了修改。改编以后仍由常留柱演唱,于是常留柱就成了《北京的金山上》的首唱者,多次在西藏范围内演唱,受到了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
1964年,全国文艺汇演在北京举行,按规定必须是业余歌手参加,便选定由一位叫雍西的业余歌手来演唱,雍西就成为了这首作品的第二位演唱者。她在北京的演唱大获成功,并且受到了周总理称赞。周总理还亲自对最后一句歌词进行了修改,把“我们迈步走向社会主义幸福天堂”改为“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
这位名叫雍西的藏族歌手不是别人,正是当代歌星韩红的母亲。近年来韩红对这首歌进行了翻唱,母女两代人分别对《北京的金山上》加以演绎,也算是歌坛一段佳话了。
雍西传唱了几年以后,一直到197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到西藏录音,建议此歌由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来演唱,并建议再增加一段歌词。于是,马倬便又在第一段词的基础上填了第二段词。才旦卓玛这时已是著名歌唱家,她结合藏族传统民歌、藏戏等的演唱风格加以复唱,《北京的金山上》就成了西藏的经典歌曲,从百万翻身农奴的心里飞出来,传遍全国大江南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才旦卓玛版的《北京的金山上》先用汉语唱一遍后,还要用藏语唱一遍,热爱此曲的人们跟风学舌,在歌词上标注上藏语的发音,如同笨学生学英语一样,也是当年的一道景观了。
由《北京的金山上》曲子编成的舞蹈也风靡一时,应该是中国普及面最广、流行时间最长的舞蹈了。它的基本舞蹈语汇,源于藏族传统的弦子舞,双人对跳,故为“对舞”。对舞《北京的金山上》动作优美简单,以重复为主,易于学习掌握。一男一女两人对舞的表演形式,轻便而又灵活,对人数和场地要求都不高,所以十分易于流行。
“文革”时期舞蹈的盛行也是一大特色,这与全国不分男女老少一律要跳“忠字舞”大有关系。台上流行各种“造反舞”、台下则是群众性的“忠字舞”,前者打打杀杀、威风凛凛,后者简单生硬,重复枯燥,毫无艺术美感可言。相比较《北京的金山上》这种对舞就好多了,带有藏族特有的韵味,却又并无高难度技巧,所以,在那些年月,全国人民伴随着音乐、哼着“北京的金山上”、甩着虚拟的长袖、载歌载舞歌颂领袖毛主席,是一道壮丽景观。
也许是太熟悉的缘故,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很少有人去想这首歌第一句“北京的金山上”指的是什么?北京哪来的金山?北京天安门广场前面一道水也被称为“金水河”,但“金山”分明与之并无关系。细细分析起来,既然此歌源于藏族民歌,而藏族是一个尊重山的民族,在他们心目中,雪山永远是神秘而崇高、巍峨而吉祥的,行走在藏区,经常看到藏民们将一座座高山尊为神山,他们把无数的哈达贡奉上,他们在神山上遍插经幡,还有一堆一堆的玛尼石。山,在纯朴的藏民心中具有图腾的意义,他们想像伟大领袖毛主席居住的北京城,一定有着比他们敬仰的雪山还要更加美好的山,那会是什么山呢?当然就是金山了。
“北京的金山上”就是这样产生了。
其实在北京郊区的确有座金山。地处京东的平谷,金山山麓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市民们节假日休闲旅游的一处胜地。如果有朝一日有公司图谋进一步开发,《北京的金山上》这首歌可资利用,公司可以借这首歌大打广告,说几十年前唱红了全中国的北京的金山,其实就在这里。
(编辑:高晓玲)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