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见证亲人进藏
张守帅   发布时间:2011-06-23 09:07:00   来源:四川日报

  83岁的色洛麦朵,希望有生之年再次看到甘孜县起降的飞机。

  6月21日,“重走长征路”第二线采访团走进甘孜州甘孜县。一位与红军、解放军有着特殊渊源的藏族老人敞开记忆闸门,讲述她所经历的时代变迁。

  1951年甘孜县曾修机场

  1936年,她见到了红军。当时,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甘孜县,并奉中央电令成立红二方面军。

  “红军没到,说红军杀人放火的谣言先到了,有钱的往外省、外县跑,没钱的也躲了起来。”当时只有7岁的色洛麦朵,因为年纪小,反而对红军充满好奇。“红军见到藏胞,热情地打招呼,他们联欢还邀请我们唱歌跳舞。”敌人的谣言不攻自破。

  她说,红军帮助藏民劈柴烧水、打扫卫生,博得广大藏民信任,外逃的贫苦藏民纷纷返回家园,还有不少藏族青年加入了红军。

  色洛麦朵再次见到人民军队,已是1951年。为了给解放西藏提供空中保障,十八军奉命在甘孜县修建机场,当地群众3000余人参与其中。

  色洛麦朵对十八军印象深刻。“解放军的粮食靠空投,落下来还分给穷人吃。”修建这个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4000米长的跑道,像玉带一样镶嵌在蓝天白云下。机场修好那天,23岁的色洛麦朵去看试飞。

  6月21日,记者在嘎拉乡嘎拉村见到了机场遗迹。据介绍,因种种原因,该机场未长期使用。飞机跑道,被葱绿的草原覆盖。只有跑道南侧一层层、一排排的“延安式”窑洞群,在诉说着当年的艰苦与激情。

  有生之年想再看飞机在甘孜起降

  窑洞群如今作为红色旅游景点被保存下来。嘎拉村党支部书记仁青泽翁说:“开展新农村建设后,全村户户住上了漂亮的藏式小洋楼。”从1936年至今的沧桑巨变,见证者已经不多。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色洛麦朵也划出绚烂的人生轨迹。

  她的丈夫侯光同,是十八军的战士,曾参与修建机场。1954年,侯光同作为“南下干部”转业到甘孜县任仓库管理员,而色洛麦朵恰好是那里的搬运工,二人自由恋爱结为连理。

  色洛麦朵颇勤快、好学,担任过相当于现在的乡镇长职务,后来升任县工会主席。她觉得一生最辉煌的时刻,是在1965年,作为四川仅有的两个少数民族代表之一,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六周年的庆祝活动,并集体与毛主席合影留念。

  晚年的色洛麦朵,与女儿住在一起,已是四世同堂。她希望有生之年,再看一眼飞机起降。

  这不算奢望。“相关部门正对甘孜县机场的选址进行论证。”该县县长袁亮说。

  位于甘孜州新龙县乐安乡境内的波日桥,横跨雅砻江,被誉为“康巴第一桥”,当地群众还送它一个称谓:“红军桥”。

  1930年,新龙县城附近的6座藏式伸臂桥被烧毁,波日桥成为当时出入新龙的交通要塞,但由于超负荷使用,摇摇欲坠。1933年,当地一位藏族民间建筑师,将桥梁修葺一新。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六军团在新龙会师后,经波日桥挥师北上。这便有了“红军桥”的由来。

  西部大开发的甘孜机遇

  “重走长征路”的甘孜州之行,记者除了感受红色文化带给当地的旅游财富、精神财富,在与多位县长的座谈中,也感受到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藏区对把握发展机遇的强烈渴望。


  他们认为,西部大开发必然会向纵深延伸,偏远的民族地区,有望成为这一历史机遇的重要受益者。炉霍县县长甲么毫不掩饰当地发展基础的薄弱,2010年GDP仅有2.9亿元。“开发不足是劣势,也是潜在优势。”甲么说,生长在海拔3100米至3800米之间的雪域俄色茶,因为稀缺而变得无比珍贵。炉霍将大量种植这种经济作物,为了实现深加工,炉霍正兴建一个3800亩的工业园区。

  甘孜州各县摩拳擦掌迎接大发展,底气来自交通的突破。根据该州 “十二五”规划,将着力构建“四纵四横五联和三大枢纽”的综合交通运输大网络,实现基础设施大翻身。

(编辑:高晓玲)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