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藏路上触摸“老西藏精神”
   发布时间:2011-06-13 13:41:0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最近重走进藏路,途中常听说“老西藏精神”这个词。每当提起它,人们都表现出深切的敬重之情。究竟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具有如此凝聚人心的魅力?

  沿途干部群众给记者举例,比如下乡,当年干部靠的是牛背马驮,和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几天下来,既解决乡亲们的实际困难,又和群众打成一片。这就是“老西藏精神”。

  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一代又一代进藏工作的人们坚守雪域高原,在艰难环境中展现了党员干部应有的优秀品格。最让人感佩的是,“老西藏”们对待百姓的态度和方式。

  用热诚打破隔阂,以真情对待群众

  1951年,解放军来到西藏东南部的察隅地区时,聚居于此的僜人还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被农奴主蔑称为“野人”。由于长期闭塞,他们对陌生的解放军不是欢迎,而是恐惧。

  解放军用热诚打破了隔阂。一些老年僜人告诉记者,当时解放军一来,就帮村民背水、砍柴、捡牛粪,派出医生给乡亲们看病。还给僜人修桥、盖房子,而且把粮食、茶叶、盐巴、被子都准备好了,又脱下自己的衣服和鞋子,送给衣不蔽体、光着脚板的穷人。

  僜人世代给农奴主做苦工,做梦也没想过有人会甘心为自己当“苦力”。他们发现,解放军是第一群把他们当“人”看待的人。

  淳朴的僜人知恩图报。有一次,一个战士外出执勤,丢了一块表。过了3年,僜人在茂密的丛林里拣到这块表,送到了部队上。还有一回,部队一个干部出差丢了100个银元,他自己还没回来,僜人已将拾到的银元送还了部队。


  “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为什么百姓能够拥护共产党?不光是党带来了好生活,更因为党员干部真正带着感情对待群众。”西藏昌都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松吉扎西说。

  昌都顺康客运公司董事长阿珍与西藏和平解放同龄,她念念不忘20岁时的一次经历。

  1971年,她还是江达县公路道班一名养路工人。一天下午,她用架子车推着石头上山。石头太重,一个没把稳,车子倒滑下来,把她砸倒了,左小腿骨折。

  “工人们跑过来,把我抬到小车上。班长和另一位进藏的老大哥,两个人用小车推着我往县城医院送。山路啊,50公里,他们走了整整一个通宵。”阿珍至今回忆起来眼里还闪着泪花,“那种恩情我永生不忘,那种干群关系真比亲兄弟还亲!”

  不看你说了什么,要看你做了什么

  从1950年起,进藏的十八军开始修筑康藏公路。在西藏境内,动员了几个县的群众参与工程,讲好了要给优厚的工钱。

  “开始一段时间,工钱发下去了,民工积极性仍然不高。怎么回事呢?”原十八军老干部、西藏军区原副司令员顾草萍说,“一查,才知道,钱被头人收走了。”

  当时,西藏仍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一切都是农奴主、头人说了算,广大农奴连身体都是“主人”的,几乎没有任何权利。

  顾草萍的体会是,不能简单地做通几个头人的工作就算完事,思想工作必须做得扎实、细致,保证实惠真正落到每个百姓头上,这样政策才有效果。


  后来干部找头人谈判,讲好工钱分成两份,三七开,头人拿三,民工拿七。还发了粮食等实物,直接送到民工手里。钱到手时,有民工当场给解放军跪下了。很多人是这辈子第一次拿到属于自己的工钱。

  “在基层,领导干部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你做了什么。是不是做秀做假,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本账。”陕西援藏干部、西藏普兰县委书记黑树林说。

  他给记者讲了一件事:上世纪80年代,与普兰毗邻的札达县委书记是个进藏的老干部。有一年藏历年,群众上门去给他拜年,却发现他不在家。哪儿去了呢?一问,附近电线损坏,书记上山帮百姓抬电线杆去了。

  “就这么件小事,当地群众多少年以后都还在称赞,看中的就是他的实干作风。”黑树林感慨道。

  没有惊天动地,只有一点一滴

  1950年9月,西藏江达县岗托镇岗托村。

  一天夜晚,16岁的多吉群培正坐在家里,忽然有人敲门,进来一群解放军士兵,荷枪实弹,身着土黄色军装。

  全家人都吓坏了,可是这些从未见过的官兵很客气。多吉群培回忆:“我父亲懂几句汉语,请他们吃糌粑,不吃。烧水给他们喝,喝了,一个战士就让我带路,到河边挑水,又把我家水缸补满了。”

  更让这家人过意不去的是,那天晚上,战士们就在院子里休息,靠着背包打盹,任怎么请都不进屋去。

  当年进藏途中,即使再冷、再累,解放军官兵也坚决不住民房、寺庙,不占老百姓一分钱便宜,更不接受百姓一次吃请,因为命令是对群众“秋毫无犯”。

  今年已77岁的多吉群培说:“从没见过那样要求严格的军队。解放军凭这一点就赢得了各族群众的信任和尊重。”

  “他们的所作所为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之举,可是在这样一点一滴中就赢得了民心。”昌都地委统战部科员法国青说。

  这个26岁的女大学毕业生听到的“老西藏”故事中,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细节:过去的女同志,带三个孩子照样下乡,怀里抱一个,背上背一个,肩膀扛一个。还自己带干粮,要是看见老百姓饿肚子,宁愿自己不吃,也要让给百姓。

  法国青是昌都首批从机关下乡镇工作的干部。从去年底开始,昌都地区启动了一项“百千万工程”,计划用6年时间,分三批选派2151名地、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进驻100多个乡镇,深入1000多个村居、9万多户农牧民家庭,目的是加强基层工作,培养锻炼干部。


  “只有不先进的干部,没有不先进的群众。”黑树林认为,“对待百姓,首先要从心里接纳和尊重,以心换心,把心掏给群众。”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正在成为西藏干部工作的主题之一。西藏自治区把2011年确定为“基层工作年”,选派机关干部沉入乡村,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一个硬性要求是:干部必须在村里住满6个月。

  在江达县江达镇嘎通村,83岁的多吉告诉记者,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时,有一位进藏干部在他家住了三四个月。那个干部不会藏语,语言不通就用手比划和微笑。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多吉淡忘了那位干部具体做过些什么,但那个温暖的微笑他永远记得。

(编辑:高晓玲)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