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酥油茶,学藏语文,露天洗温泉、众人捉虱子……这些记忆,也许只是那段艰苦进藏路、建藏史的“花絮”,但却寄托着“老西藏”们对“第二故乡”无尽的“乡情”、“乡恋”。纵隔千山万水,那片雪域高原也仿佛近在咫尺。
官兵一起学习藏语文
从一句藏语都听不懂、说不出,到“藏话汉话加比划”地能跟藏族百姓沟通交流,再到个别精通者可以用地地道道的拉萨话宣传党的政策、广交藏族朋友……
想象一下,当年首批进藏官兵,整整几万人,从将军到士兵,每一个人都投身到学习藏语文的热潮中,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学,那是多么壮观的场景!
学习当地的语言,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交流,每一个进藏官兵都真心地想用语言这门工具,真正“走进”西藏,“走进”藏族百姓的心中。学习藏语文,在当时,就是提高到了“全心全意为西藏人民服务”的“政治高度”。
早在部队尚未开拔之时,18军第一期藏语文训练班就在四川乐山开办了。当年作为第一批学员的杜琳还记得,当时训练班找的老师,是在西藏学了一口标准拉萨话和藏文楷书的隆果法师。集中学习了一个多月后,训练班的学员们学会了基本的拼音、语法和句子,分到各个连队当藏文干事。
“藏文干事的主要任务是教战士藏文和西藏的风俗习惯、民族政策,外加宣传、鼓动”,杜琳回忆,部队进驻甘孜县政府,成立了甘孜第一届人民政府后,他又被分到一个叫绒巴岔的地方做人民代表。
“当时我才十六七岁,挎了一把又大又重的美式汤姆逊手枪,一下子到了那地方,八个乡一个农场,就我一个汉人解放军”,杜琳说,这时候,之前学习的藏文又派上用场了,“当时配的一个通司(即翻译)不怎么样,我讲一句,他会翻译好几句,也不知对不对,我就反复地对百姓讲一句藏文‘一定要搞好民族团结’,大家都能听懂!”
部队进驻西藏后,转业到地方上工作的同志,更深刻体会到“不会藏语文寸步难行”。
学吃酥油是政治任务
为了适应高原生活,保持充沛体力,当时进藏部队在管理方面还有这样一条规定:必须能吃酥油。
时任18军司令部机要员的姚澍说,新鲜的酥油的确是很香的,但当时进藏部队条件所限,喝的都是陈酥油,那可是“一闻到味道就很糟糕,有的都臭了”,但这项硬性规定已被提到了“能不能胜利完成解放西藏的任务”以及“对藏族同胞有没有感情”的原则性高度,大家都要过这一关。
当年参加修建甘孜机场的18军53师文化教员王琦玉回忆,工地上的酥油茶,根本不是藏族同胞打制的那种香甜酥油茶。准确地说,应该叫做“酥油糊辣汤”——在开水锅里放上盐,再加上面粉、酥油、辣椒、花生米等作料就成了。这样的“酥油茶”送到工地,被冷风一吹,油和水分家,油浮在面上,喝在嘴里,一股子怪味直辣喉咙,满嘴就像喝了蜡似的凝固得动不了。
王琦玉回忆:“一到喝酥油茶时,大家都有些畏难情绪,有的皱眉,有的咧嘴,有的端着碗吹呀吹呀,半天才憋着气喝下一口,个别的人竟偷偷倒掉。不学会喝酥油茶,就无法适应高原气候。因此,上级要求我们把喝酥油茶当政治任务来完成,提出:把喝酥油茶当成是‘闯关’,当成是美帝国主义来消灭它。我们女兵班的班长更是棋高一招,一到喝酥油茶时,就叫我们拿上自己的碗,排成一排,她舀一勺倒在你的碗里,看着你喝完以后才轮到下一个,这样,再聪明的人也耍不出花招了。事实证明,这喝酥油茶的一关是过对了,不仅使我们增强了体质,保证按时完成任务,而且对以后在西藏几十年工作都大有益处。”
身上虱子成了“革命虫”
说起当年种种的生活小事,提到“革命虫”,“老西藏”们多半会会心地一笑。所谓的“革命虫”,是大家给身上的虱子起的“别号”,还颇有“革命气概”呢!
西藏自治区政府原主席、原18军前指西藏工作团巴塘工作队队员的江村罗布笑着回忆,刚开始进藏时,每个人就一双解放鞋,没有换洗的衬衣,“行军休息下来,伸手随便往身上一抓就是虱子,大家就坐下来一起抓。”
那时,大家都一样,谁会嫌弃谁呢?江村罗布记得,当时每个人的钱都很少,他和另外两个有“烟瘾”的战友就只能把钱凑在一起买烟。一块钱买5包,一包10支烟,3个人一起抽——今天你抽第一截、我抽中间一截,他抽最后一截;第二天,你就改抽第二截、我抽最后一截、他抽第一截;第三天,你只能抽最后一截了,我抽第一截,他抽第二截……
如此“严格守序”,亲密地一起抽着烟、捉“革命虫”,这样的场景,多少年以后,还为江村罗布所津津乐道。
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时任18军南路先遣支队藏干班成员的郎杰也记得,那时候整天就穿一件皮大衣,白天当衣服、晚上还要拿来当被子。后来,捉虱子也成了一种消遣了。
(编辑:高晓玲)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