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玛”“堆谐”:一对双生姐妹
“朗玛”在藏语中可直译为“室内音乐”,最早也是来自阿里一带的民间音乐,起初其表演形式简单,只歌不舞,而且不用乐器演奏。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这种“室内音乐”传到了拉萨,表现形式才逐步丰富起来,最明显的特征是华丽典雅的快板音乐和舞姿,后来这种音乐开始流行于西藏拉萨上层社会的娱乐生活中,并得名为“朗玛”。“堆谐”藏语的直译为“堆地方的歌舞”,最初流行于现今西藏日喀则与阿里的大部分地区,后来传入拉萨,形成了这种明快乐观而且特色鲜明的歌舞表现形式,最初的“堆谐”只用扎年琴伴奏。在西藏的音乐史上,“朗玛”和“堆谐”如一对双生姐妹一样,既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又有很多融会贯通的地方,形成了许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乐曲,因此人们常把“朗玛”“堆谐”合在一起表演。
多吉是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民乐队的成员,1998年他在雪新村开了拉萨的第一家朗玛厅,“朗玛厅”的名字就是他最先使用的。他介绍说,朗玛音乐最早的伴奏只有简单的竹笛和扎年琴等,到了公元十八世纪后期,西藏地方官员多仁·丹增旺觉开创了西藏民乐的先河,他从中国内地带回了扬琴、京胡、二胡等各种乐器。这些乐器陆续充实到了原来仅有竹笛、扎年琴等少数乐器组成的“朗玛”伴奏乐队中,扩大了乐队的音响,丰富了乐队的音色,使“朗玛”的表现形式得以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传统的朗玛乐队五大件,即扬琴、竹笛、京胡、中胡和扎年琴,讲究一点的还要加上一个串铃,使得“朗玛”的乐声更加悦耳动听。
朗玛乐队五大件作用各不相同
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前,西藏很多贵族都会有自己的朗玛乐队,每逢藏历新年、结婚等节日庆典时,必不可少的就是朗玛乐队的表演。多吉说,一般的表演形式是扬琴居中,其它的则根据演出习惯居于扬琴两侧,因为扎年琴的琴身较长,常常位于最外侧。
在一个完整的朗玛乐队中,每个乐器的声部不一样,扎年琴和扬琴属于弹拨乐器,而京胡和中胡属于拉弦乐器,笛子是吹奏乐器,旋律性非常强,这几种声音和在一起,就能演奏出非常好听的“朗玛堆谐”。多吉介绍说,京胡和竹笛起高音的声部,中胡起中音的声部,而扬琴的声音比较平稳,是撑场子的,而扎年琴的声音最具西藏特色,它在整个朗玛乐队中是“提味”的,有了它,就有了西藏朗玛的味道。讲究的朗玛乐队一定要加上西藏的传统乐器串铃,除了表演前奏外,串铃还能为其它乐器打节拍,串铃的作用好比乐队的“指挥”一样。
不过,朗玛乐队的几种乐器并非缺一不可,有时候凑不齐其中的一两件,也能完整地奏出朗玛堆谐的乐曲,比如京胡的演奏比较好,整个表演中以京胡为主,就能弥补其它乐器的不足。一般情况下,只要凑够其中的三件乐器,就能表演朗玛堆谐的歌舞了。“有时候只有一把扎年琴都可以,不过只有扎年琴的时候,弹奏上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多吉说。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