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藏戏要破解现代土壤的生存困局
杨步月 彭茜   发布时间:2012-12-11 15:15:00   来源:新华网

  藏戏分白面具藏戏和蓝面具藏戏两大剧种。其中,蓝面具藏戏又分迥巴、江嘎尔、香巴和觉木隆四大流派。

  西藏日喀则地区昂仁县日吾其乡是藏戏创始人唐东杰布的故乡,相传他于公元15世纪在这里创立了蓝面具藏戏的第一个职业化戏班——迥巴藏戏班。

  作为西藏迥巴藏戏的唯一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4岁的朗杰次仁现任日吾其乡迥巴藏戏队队长。“藏戏队成立于1991年,现有演员25人。”他说。

  朗杰次仁介绍,迥巴藏戏队恢复了《顿月顿珠》《洛桑王子》等传统藏戏剧目的演出,每年都被邀请参加雪顿节珠峰文化节等大型活动。

  可是,现在演员们很难聚齐了,藏戏队约有14人在外面打工,剩下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按现在的形势走,藏戏队可能会解散。而且全队就我有能力教徒弟,我将慢慢地老去,如果迥巴藏戏在我手里断掉,我心里会很不安!”满脸沧桑的朗杰次仁说。

  西藏多数民间藏戏队的境遇与迥巴藏戏队相似。朗杰次仁说,他很理解年轻人的选择。但是藏戏演员至少需要六七年的磨炼才能成熟,如果年轻人都去打工,藏戏技艺肯定要失传。

  政府部门积极扶持民间藏戏

  深植于民间的藏戏已有600多年历史,其内容既有宗教故事、神话传说的演绎,又有劝善止恶、规范伦理的说教。2006年藏戏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藏戏吸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刻、杂技等艺术元素,形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性艺术门类,被誉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刘志群认为,藏戏是最能体现少数民族戏剧特色的一个剧种,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保护藏戏就是保护了藏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

  据他介绍,在旧西藏,藏戏艺人多为流浪艺人,朝不保夕,藏戏濒临消亡。为更好地抢救和保护这一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项目,1960年西藏成立了歌舞团,下设歌舞、话剧、藏戏三个演出团。两年后,分别成立了西藏歌舞团、西藏话剧团和西藏藏剧团。从此,西藏有了藏戏的专业团体。

  “民间藏戏队在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目前全区约有120支民间藏戏队,其中拉萨市堆龙德庆县的觉木隆藏戏队、山南地区琼结县的宾顿巴藏戏队等已成业界翘楚。”西藏群众艺术馆副馆长阿旺丹增说。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