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老西藏]我们都是公社小社员
叶丽芳   发布时间:2015-07-21 13:56:00   来源:西藏商报


和藏族同胞一起骑马。

  我们是1975年4月在西藏拉萨中学高中毕业(高74级)后,下乡的一批知青,一共54人。不同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北京、山东、河南知青,以及1976年以后的江苏、天津、北京等地到西藏下乡的知青。他们是内地去边疆的支边青年,而我们是一群老西藏建设者的第二代,“藏二代”。同时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西藏自己培养出的第一批初中毕业生和第一批高中毕业生。

  跟随父母的脚步 与西藏结缘

  我们的父亲母亲们,有跟随十八军进藏的;也有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为西藏建设而进藏的。他们为西藏的早期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精彩的故事。我们的父亲母亲们当时都是西藏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在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西藏,生活和工作条件艰苦。因为父母亲在西藏工作,我们的童年时代,很多人都不能在父母身边成长。我们中有在保育院和保育小学生活长大的;也有在亲戚家寄养长大的……随着西藏后来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以及中小学的逐渐完善,我们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陆续进入西藏,而在西藏结缘。

  1970年春,是西藏拉萨中学文革时期复课后,初中招收新生最多的一年。当时藏族班有4个班级;汉族班有6个班级;由于汉族班不断有学生插班,所以又增加了一个班级。

  在读初中的三年里,不知不觉陆续走了很多的学生。到初中毕业时,11个班级剩4个班级,藏族班2个,汉族班2个。部分超龄的同学没有能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

  进入高中后,藏族班有1个班级。汉族班分为两个班级,一个是高74级,另一个是高75级。当时两个班级的人数都不是很多。之后有转出的学生,也有不断插班进入的学生,尤其在高中最后一个学年,从成都转学过来的学生相对比较多。我们高74级这批学生于1975年1月底毕业。然后进入了下乡的准备阶段。学校专门请了藏族老师为我们进行了短期的藏语培训。同时也进行了思想上的教育。

  1975年4月2日,我们全班54人(有3人未下乡)带上自己的行李,分别乘坐几辆解放牌的大卡车一路颠簸地到达了目的地。我们集体下乡到西藏军区生产建设师的林周农场和澎波农场。其中44人分到林周农场,10人分到澎波农场。

 
看报学习

  在林周农场的日子

  在林周农场最初的半年里,我们住在自己搭建的帐篷里,每顶帐篷住4-5人,全部睡地铺,吃饭由指定的同学自己做。农场给我们知青连配了一名连长,一名指导员。连长(张天华)和指导员(刘文波)都是原西藏军区生产建设师农场里的退伍老兵。我们一边继续接受着各种教育与学习,一边参加劳动锻炼。同藏族同胞一样,背青草和泥土沤肥;修水渠(与虎头山水库配套的水渠);秋收时,参加冬小麦和青稞的收割劳动。

  由于缺少在高原劳动的一些常识,在当年的秋收中,有同学穿短袖衣劳动;那时我们偶尔也会忽略了太阳底下劳动应该做好紫外线的防护;结果秋收还没有结束,很多同学身上、脸上、鼻子上都开始脱皮了;有个别的同学,一个收割季脱几次皮。在收割的季节,午休在麦地里,吃饭也在麦地里;那时的太阳都正好直射在地上,你根本就没有地方可以躲避。只能靠草帽遮挡太阳,或紧贴在草垛旁。那个热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也确实很考验人。

  在劳动中,我们学着藏族同胞背石头,背土。其实背东西并不难适应,但要学会把土倒出来不弄在自己身上;石头倒出来不砸在自己脚上或身上,也需要有一个学习过程。修水渠时,2-3人共用一把铁锹,将铲到的泥土抛出去,同样需要很好的配合。没多久,大家都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劳动了。

 
在农场地里拔草

  知青连锻炼了我们

  知青连为了锻炼我们女生,让我们在一个月的劳动中,跟着藏族铁姑娘队打石头,只吃糌粑喝清茶。不过在劳动的间隙中,藏族铁姑娘也会将随身带的炒青稞给我们分享……没过多少天,有部分女生就受不了了;开始出现大便不畅,不敢多吃东西;有不少生病的,掉眼泪的;不管当时感觉有多艰苦,但是我们都一起走过来了。

  半年的知青集体生活结束后,我们5-6人一组被分配到各个生产队,开始了知青生活的另一个阶段。在生产队里,周围的人几乎都是藏族同胞,汉族人很少,只有到了队部才可能看见一些汉族同胞。男同学们去的生产队相对更艰苦和更偏远一些。在不同的生产队,大家就有了不一样的经历和故事。

  分到4队的女生当时算是幸运的,距离林周农场的厂部最近。刚分到队里时,分配给我们5人一间小屋,打通铺睡在地上。过了一段时间,给我们换了房间,2-3人一间。床是用的草垫子,对于我们来说,当时已经感觉很幸福了。由于队里的汉族比较少,刚分到队里时,经常在我们的宿舍窗户上会趴着好些个藏族孩子,有时也有藏族的姑娘,他们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我们这些陌生人。如果你的门打开,他们也会站在门口往里看,看你洗脸,洗衣服……但时间长一些,这些孩子们就不再来了。

  我们4队的同学,种过试验田,教过藏族孩子们汉语,记录过林周农场最初的气象资料,也参加每年的秋收劳动……

  记得曾参加过一次秋收季,大概是分到生产队以后。每天天还没亮就跟藏族同胞们一起出发,深一脚浅一脚走进麦地摸着割青稞,一直要割到天黑才能回驻地。连续好几天的收割,那时感觉人都快到极限了。因为通常收割青稞或冬小麦时,大家都处在同一个平面,一起往前割,谁都不好意思落后别人太多。所以大家都是你追我赶地往前割。

 
窑洞前合影

  在农场劳动的时候,每个人收获和体验到的东西可能完全不一样,这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有关。不过大部分同学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强。我们从进入初中开始,每个班级都会轮流去学校定点的基地锻炼劳动一个月。那时年龄小,也就13-14岁,在西藏一个月的艰苦劳动也是刻苦铭心的。

  与内地支边青年相比,我们对西藏的气候更适应一点,因为我们在那里已经生活了多年。我们对那里的民风更了解一些,因为我们身边就有一些藏族同学;每天上下学,同学们也都穿梭于拉萨的各个街道。虽然我们是老西藏建设者们的第二代,西藏那时就是我们的家,但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在艰苦的环境里生活和劳动,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考验。

  同学之间有太多相同的经历,也因为在下乡的艰苦环境中,在共同生活和劳动中,相互关爱着,相互扶助着一起走过,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知青生活,虽然我们当时感觉很苦,但是我们也收获了很多……

  我们在经历了两年多的知青生活后,有11人在西藏参军,3人前往内地读中专。1977年恢复高考后,有25人考上大学。其余同学在西藏工作,有些直到今天。

  我们向如今和曾经在西藏工作的同学们致敬!

  向我们的父亲母亲们致敬!

  向曾经培养和教育我们的老师们致敬!

  原标题:[致敬老西藏]我们都是公社小社员

(责编:范凡)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