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边青年自编自演文艺小节目。
1965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任祖国来挑选!”这一年9、10月份,经西藏军区生产部的审核和批准,我们北京的117名高、初中生正式组成了“首都支边青年第一连”。西藏融合了我15年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那里有我一起生活过的藏族同胞、是我一生中的第二个故乡!真是忘不了的连队、忘不了的西藏、忘不了的年代!
忆往昔,激昂情怀在我心
“要像雄鹰展开翅膀,飞翔在雪山云岭上,我们怀着远大的理想,来到祖国美丽的西藏,我们决不辜负党和毛主席的教导,我们深深感激党的培养,誓做红色的革命接班人,红在西藏专在西藏,红在西藏专在西藏……”这是当时西藏日报主编兼社长金沙作词、罗念一谱曲为我们做的连歌。在西藏自治区、西藏军区的各级组织和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精心领导下,我们这批北京支边青年学习和践行老西藏的精神,长期建藏、边疆为家,在西藏工作生活了整整15年。
记得当年从西宁出发,九天九夜的进藏路,我们怀着热情、希望和理想,贪恋地享受着青藏高原的神奇、青海湖的美景。公路笔直向前伸展直接与天相连、湛蓝的天空上飘着耀眼的白云、翻越昆仑山时云雾就在身边飘浮掠过,一天的路上常常会经历春、夏、秋、冬,早晨出发时尤如早春二月,凉风习习,原野上铺满薄薄的霜,一会儿太阳升起后就布满了闪闪的露珠,太阳当空时头顶上晴空万里,暖和得可以穿衬衣。眼见前方一片乌云腾空,待到被它覆盖时顿然狂风暴雨,接着是冰雹大雪,冲过这片云空后又是艳阳高照,雨后的高山和原野格外爽朗清新!太阳落山前西边一片金黄的苍穹里飘动着血红的云!
日月山和倒淌河的传说,让我们知道了文成公主进藏时的心情和历史、火焰山上的烈焰,使我们想到了孙行者智借芭蕉扇的艰辛、在阅尽人间春色的莽昆仑上,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青春的身影,翻越唐古拉山时,满目里是天地相连的一片冰雪皑皑,在沱沱河和五道梁一带,缺氧和恶劣的气候使我们双腿发软犹如行走在棉花堆里。一路上克服着高原反应的我们和兵站的战士打篮球搞联欢、还自编自演了十几个歌舞和说唱小节目,并到拉萨后做了精彩的汇报演出。
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北京101中学毕业的曲书平,建立林周农场时他在8队任会计。学生时期为了做好到农村到边疆的准备,就有意识地加强体育锻炼、坚持冬泳。1965年组建西藏国庆观礼代表团时,自治区和军区领导特别关照,首都支边第一连选派一名代表参加。他荣幸地代表我们在北京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有一天晚上周总理还到西藏代表团的驻地为代表们掖被子生怕他们着凉了。
在北京是大家闺秀的宋子芬,在6队任会计时和藏族职工同吃同劳动,抓糌粑喝酥油茶、吃风干生牛肉,完全融入藏族生活,下分队、去边远地区,喜欢骑一路小跑的烈马,扬鞭策马,很多男生都追不上她。是我们连队里有名的“假小子”。
16岁进藏的容铁在机耕队开拖拉机,成年累月和藏族职工一起住在帐篷里,学藏文、说藏话,与藏族同胞交流没有任何的语言障碍,整年的风吹日晒脸上起皮结痂,大家诙谐地叫他“容嘎巴儿”。
我也回顾了一下自己在西藏的15年,15年间,我参加了生产部筹建农校的工作;做过电影放映员;参加了与52师、11师共同组织的林周农场军宣队;参加了虎头山水库4年的整个建设过程;管理场部小学并教过语文、英文和音乐;做过农场政治处的新闻干事,与农场广大的藏族职工有着深入的、广泛的、亲密的、直接的接触。深刻领受着老西藏精神的教育、激励和鼓舞,深切体验着藏族人民的勤劳、朴实、乐观、善良的美德。
澎波农场的藏族职工热情迎接北京支边青年的到来。
长期建藏 边疆为家
那个年代的我们,其实真的很质朴很单纯,连队里约有30%是高中应届毕业生,他们几乎全都学习优秀,却因家庭出身而不能进入大学学习。于是怀着在阶级斗争中锻炼成长,到艰苦环境中去改造思想的心愿和理想来建设西藏、扎根西藏。
长期建藏、边疆为家,一切服从组织安排。生产部领导给我们讲,由于其特殊性,所属的数万人员中,只有部机关不足百人的现役军人是由国家供给的,而其他所有干部职工又由于不属于地方,因此也不纳入地方政府的供应,要靠自己动手来丰衣足食。
15年生活的粮、油、副食和蔬菜与全体藏族员工几乎都是一样的。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听说过有谁没习惯吃糌粑喝酥油茶、有谁没骑过和不会骑马的,很多人和藏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完全能用藏话沟通和交流,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1966年3月连队抽调了30多人到生产部干训队参加培训,学习党史和军史,学习连队政治工作条例和内务工作条例,是要为大量接收支边青年建立第二连、第三连、第四连做连队干部的组织准备,由于全面开展的文化大革命因此中断了这项工作的进程,到年底几乎全员开进到林周县创建林周农场。连队中的不少人在被批准进藏前,在北京就已分配了做教师、会计和机关行政工作了。进藏后在创建林周农场时,几乎所有的生产队会计都是北京支边青年在担任,此外测绘队、机耕队、汽车队、修理间、副业队、电影队、广播室、小学校等都分配有北京支边青年,大家都是服从工作需要,干一行、学一行,学一行、专一行,专一行、爱一行。
北京支边青年在澎波农场植树。
西藏的生活我终生难忘
在西藏的经历中还有一段至今让我难以忘怀、时常让我魂牵梦萦的故事。
1965年年底,连队驻在澎波农场,为生活取水打水井,男生轮流下井掏石清淤。隆冬时节,全身的汗水浸透了棉毛衫裤又迅速结成了冰,我们第一次体验到冰寒入体扎得骨头疼的滋味。水井打好以后我就感冒了,膝关节疼痛红肿行动不能自如了。
那时连队里病号不少,我也就努力坚持和锻炼着。场部里的藏族女医生仲尕每天给我打针服药,春节过后看我病情仍无缓解,就主动向连队建议送我去拉萨治疗。
1966年3月7日,这一天是我20岁生日。还在医院的我,当打开床头柜的抽屉,看到里面装满了点心、柿饼和好几种高级奶糖时,禁不住潸然泪下。这是我远离父母和兄姊在西藏、在病患中的第一个生日,这些食品在当时的拉萨不仅价高也是很难买到的!孟繁玉护士用超越亲姐姐的温馨和自己也并不多的薪金,给我过了这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生日!她是在入院的登记资料上细心的记下了我的生日,是在精心的护理工作之外又像疼爱自己的亲弟弟一样照顾着我,我知道她当时还正在和11师的李医生谈恋爱、是我们生产部孟处长的女儿。近百天的住院生活还使我得到了一个温馨、美丽、善良、质朴的好姐姐。时至今日,我始终在无比的感激和怀念着!
在西藏的经历中,还有我始终惦念曾经教过的那些孩子,他们聪明、伶俐、勤奋、好学,有着天然的语言能力和音乐的素养,英语学得好、唱歌学得快。那时孩子们是住校的,每个周未返校时,自己背着自己一周的口粮步行返校,行程远的有十几公里,然而却从来没有不按时返校的。一晃近40年过去了,很多孩子的音容笑貌和调皮捣蛋的模样,还都依然在我的脑海里。
原标题:在澎波 劳动之余爱跳“忠字舞”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